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十二因缘法讲解

星座解梦2023-09-15 00:06:09未知

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十二因缘法讲解

文章目录:

1、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2、十二因缘说”的佛学理论是什么?

3、佛学入门:缘觉乘十二因缘流转相

4、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5、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6、猜你喜欢:

1、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自制力强的人,都不会很差:能坚持早起,能坚持锻炼,能坚持读书;不会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会浪费太多精力去讨好无关的人。”那么,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图中每一个箭头就是指一个单向的因果关系(a导致了b)。无明是一切的源头,有了无明,就有自以为自己存在,世间有东西属于自己的“行”。

这种执着影响着“识”,我对“识”的认识是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价值观之类的。“识”的作用影响着我们怎么看世界(名),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去改造客观世界(色)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看待世界和影响世界的行为通过五感和思维(六入)影响我们(触),这里有让人愉悦的“受”(“触”的结果),也有痛苦的“受”。痛苦和愉悦两种不同的体验激发出偏好(爱)的心理。而有了偏好,就有了偏好的行为(取),“取”和“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行”的来源是“无明”本身,而“取”掺杂了因缘循环中的其它东西,加重了“行”。

以上的整个从“行”开始最后又回到“行”的另一个面,“取”的循环叫做“有”。也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过程。这个“有”就是没有觉悟的人的人生,是肉体活着的时候的轮回。而在“有”的基础上就有了“生”和“老死”的结果。人死后,身体毁灭,但是仍有“识”留在世上,所以死后也存在着轮回,痛苦没有止息。

需要说明的是“行”到“识”的箭头与其说决定不如说影响,因为唯识学认为识里面也有执着以外的东西。同时有的箭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有了“六入”就一定会有“触”,然后必然会有“受”。能够终止的是从“无明”到“行”的箭头。

这里谈一下末学的个人看法,我认为成佛的人同样会“死”,这个死指的是肉体的毁灭。所谓的不入轮回其实是说没有“有”的轮回,而且死后根本不会留下“识”,因为佛是不执着没有对立观念的(唯识的理论还没具体学习,这里先不具体描述)。消除“无明”到“行”的因果不是说就能永生,而是对死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会经历死亡的痛苦。

2、十二因缘说”的佛学理论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十二因缘说”的佛学理论是什么?实际上,“缘起”是佛法的表现,或者说是受佛法支配的,由于佛法的的作用,可以从两件似无内在联系的时间中“把握”其因果关系,以便论证佛教的业报轮回说。

“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人生现象及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的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

据佛教的说法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里的“因”,指多种条件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在“四谛”说中,“缘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见缘起便见法,但见法便见缘起”。

实际上,“缘起”是佛法的表现,或者说是受佛法支配的,由于佛法的的作用,可以从两件似无内在联系的时间中“把握”其因果关系,以便论证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人生现象和世间现象变化无常,其因缘也各异,但“四谛”说认为,最基本的是十二因缘,这就是: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和人世间之所以有种种“苦”的现象,根源全在于“痴”,这是苦的最后根源。

上述十二缘,又叫十二支。“四缔”说认为,十二支中,对人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爱”、“痴”三支,因为有“生”,就有“爱”,就会导致各种“苦”,而归根到底则是由于“痴”。因此,人们要能获得最终的解脱,便应修习佛理,彻底摆脱“痴”的羁绊,这就是“十二因缘说”的最终结论。

3、佛学入门:缘觉乘十二因缘流转相

这期十二烟缘带来的是缘觉乘十二因缘流转相,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我们继续来了解了解吧!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婴儿期——生后满一年之间。

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4、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因为这就是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更加坚强,成为更好的自己。”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十二烟缘看看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人生世界是从何而起的?佛陀解答这个问题,是用缘起的道理。这缘起的缘,有十二种,叫做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学佛者要学习佛法,不论大小乘,都得学习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

5、佛学基础解说: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

十二因缘为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那么关于十二因缘法的主要内容,就让我们一起随本文往下看看吧。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着,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着,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

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