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悠久的渭河的传说,渭河的源头

星座解梦2023-12-03 12:04:52佚名

关于历史悠久的渭河的传说,渭河的源头

文章目录:

1、关于历史悠久的渭河的传说,渭河的源头

2、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3、历史悠久的山东快书

4、历史悠久的湖州琴书

5、民俗讲堂:历史悠久的清明节插柳传说

6、猜你喜欢:

1、关于历史悠久的渭河的传说,渭河的源头

渭河横跨着我国甘肃的东部和陕西中部。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从甘肃的鸟鼠山开始,由陕西的潼关汇入到黄河里。这条历史悠久的渭河有一个不一样的传说,你知道是什么吗?本期民间故事就来为你讲述。

渭河的历史故事:

渭河又叫禹河,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由于甘肃渭源鸟鼠山堰塞湖洪水泛滥,给关中华夏民族造成极大生命威胁,大禹拔山涉水,疏水导渭排洪,为了纪念大禹功绩,人们将这条河称禹河,直到当今,关中陕西百姓还叫禹河。

渭河获名有几说:一曰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大支流镶嵌小支流,渭为容纳葆涵之意,众多水入胃之意,渭河由此而获名。二曰三国时期魏国统辖渭水流域,魏国帝王为了感恩渭河养育之恩,以魏国号之谐音,将禹河改名渭河。

三曰唐朝宰相魏征,治国有方,爱待百姓;人们为了崇拜纪念他,取魏姓之谐音,将他封拜为渭河龙王,象任宰相时期,犹施恩惠,保护抚育百姓,因此,将禹河改叫渭河。如今的渭河源头渭河庙中,塑有魏征的像,在天旱无雨时,人们祈祷他,甘施雨露,濨润陇原,五谷丰登,保护平安。

渭河源头古文化:

树靠根,水凭源。一条伟大的河流,总有神奇的源头。渭河源头,以历史首阳县定界,发源于首阳县西南的鸟鼠同穴山。就渭河源头而言,从旧首阳县以上,渭河两岸有五条大支流;南岸有请源河、锹峪河、莲峰河,北岸有唐家河、秦祁河,河流长度、面积均大于源头的禹河,最长流的要属秦祁河、锹峪河。

最大面积要属秦祁河、莲峰河,为什么古人将源头定在鸟鼠山?不定在支流上?古人定源有一定的道理。据古人传说:一是以大禹导渭依据,疏导渭河减轻了百姓灾难,使百姓平安生存,安居乐业,两岸百姓愿将鸟鼠山作为源头。将鸟鼠山定为渭河源头,意味着渭河后来少灾少难,进一步减轻百姓灾难的征兆,确保渭河两岸人民的平安生存。

二是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根据,在首阳县西南鸟鼠山,正是太阳西落的地方;将这里定作源头,西落的光茫会沿渭河东射,虹跨渭水,穿越关中,带给好运。三是唐代张籍有“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的佳句,总体观渭河,从潼关到鸟鼠山,渭河是一条由西到东的直线;如若定到南北支流上,将呈现钩形状,没有直观的最佳美景。

【结束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地方的支流也越来越多,而且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方面,大的水利工程也是陆续的问世了。这个历史流传下来的河流,需要我们一起好好的保护它。

2、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新疆人民大都能歌善舞,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娱乐方式就成群的载歌载舞。而在维吾尔族人民心中已深深的融入他们的生活,那就是刀郎麦西热甫,它的表演形式是融入了音乐、舞蹈、说唱等多种娱乐方式的一种民俗。

下面的新疆文化为你带来刀郎刀郎麦西热甫的更多精彩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刀郎麦西热甫以其“刀郎文化”的独特性而区别于其他维吾尔地区的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着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刀郎维吾尔人将各种生活素材不断充实到刀郎麦西热甫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刀郎文化。

刀郎麦西热甫与刀郎木卡姆关系密切,其中的歌舞部分采用刀郎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但刀郎麦西热甫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宽泛并由民众集体参与完成,是该地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刀郎地区,从七岁到六七十岁的男女,都爱好麦西热甫,麦西热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集体活动。

刀郎麦西热甫以刀郎木卡姆序曲开始,再经过赛乃木、山尼凯斯、色尔勒玛三个阶段,麦西热甫的一轮歌曲、舞蹈便告结束。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乐曲的歌词,主要是采用当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麦西热甫除了歌舞以外,还包括了民间艺术的各种游戏娱乐形式。这种娱乐为麦西热甫所独具,其他场合是不搞这种娱乐的。比较着名的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歌。

抢“黛莱”表现参加者在相互抢“黛莱”时的机灵、敏捷,气氛诙谐而热烈。这种娱乐形式若在青年男女间进行,则更有趣。欢快的笑声会更响亮一些。所以,刀郎人民深深喜爱这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使人们在欢笑中得到享受,而且还锻炼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观察力,使之动作迅速、机灵和敏捷。

献茶、联句的娱乐,就是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巧妙地放在一双手上,在全场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失措或将碗中的水泼洒,将会被“罚”唱歌、联句或讲笑话,逗公众发笑。因此,参加者须有背诵成百首民歌、联句或者进行即兴创作的才能。每次麦西热甫中所唱的民歌和联句,都是反映刀郎人民的经历、风俗、情感和要求的一面镜子。

刀郎麦西热甫承载着“刀郎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刀郎地区,麦西热甫有长期留传下来的、为人们共同承认的道德规范和纪律,麦西热甫的参加者要推选公正无私,并有一定威望的人来充当青年首领、“法官”和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许可离开现场、无故迟到、歌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惩罚”。

被罚者或拿出自家的水果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使人们受到遵守纪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

由于刀郎麦西热甫舞姿变化无穷,热情奔放,参与人数较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成为培养刀郎麦西热甫民间艺术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着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代相传中,经过丰富完善,原来狩猎场景的意义已经失去。刀郎麦西热甫完全成为了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刀郎麦西热甫是研究刀郎维吾尔人历史、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历史悠久的山东快书

山东是中华的民族的起源地之一,许多史前文化都在这个地方出土,更是历经夏商周三朝文化的积淀。作为起源于山东文化里的山东快书,也是受到了当地说唱艺术兴盛的影响,才能在这发展起来。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

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由于山东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经过历代艺人百余年的传唱,山东快书艺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书目。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收录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占了17段。

另外还有不少单段和小段,也同样属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流传地域、师承关系和艺人表演风格的不同,所以在书目的内容、结构、词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4、历史悠久的湖州琴书

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不同的唱腔,不同的地方风俗,早就了中国的戏曲呈现出多元化。说道戏曲怎么能少了湖州地方说唱艺术湖州琴书,这是湖州文化的地方代表行曲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州琴书俗称胡琴书,简称琴书,是一种浙江省的汉族说唱艺术。由于它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所以也有人把湖州琴书称做为“湖滩”。

琴书的形成与湖州滩簧的另一个分支——湖剧密不可分。两者在剧(曲)目、音乐上互为相通,艺人亦常常“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 1924年

5、民俗讲堂:历史悠久的清明节插柳传说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期里最重要的民间传统,但还有一个清明时俗却多少被人们遗忘了,那就是清明插柳。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清明节插柳传说有哪些。

关于清明插柳的习俗,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的认为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是用以预报天气,民间亦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古谚。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统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关于清明插柳的传说

关于插柳,有种说法是说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的习俗还有一说,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

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

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她说:“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习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清明节插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