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莆田最晚的元宵节 黄石下江头村打铁球
2、莆田元宵节独有的特色:摆棕轿
3、元宵节节日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4、莆田元宵打铁球 奇俗已传四百多年
5、简述莆田元宵节习俗
6、猜你喜欢:
1、莆田最晚的元宵节 黄石下江头村打铁球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全国许多地区都在庆祝传统的元宵佳节,而在莆田黄石下江头村,每年闹元宵往往要延续到农历二月份,被称为“莆田最晚的元宵”,而在当地轰轰烈烈的闹元宵活动中,“打铁球”是少不了的神奇民俗,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延续四百多年的“打铁球”民俗,简单说来就是用半米长的绳子,一头系着三斤二两的钢钉铁球,让坐在刀椅上的“僮身”拿着,不断甩打自己后背,一天下来甩打数百次,往往打得“僮身”背上一片血红,但令人称奇的是,“僮身”却不觉疼痛且伤口愈合也很快。
铁球插着360根钢钉,重三斤二两
“打铁球”民俗中的“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萨上身”的少数人,是打铁球的表演者。二月初二当天,5位“僮身”与菩萨一同前往附近村庄巡游,“僮身”坐在装有钢刀的轿子上,手持铁球不停地往后背甩打,场面十分壮观。
根据“僮身”介绍,“打铁球”用的铁球重达三斤二两,中间是实木球,四周插着360根锋利的钢钉,铁球由一根约半米长的绳子系着。巡游当天共要打五场,每次打球二三十次,第二天还能接着打。二月初二巡游时,僮身们至少打100次铁球,二月初三后续活动时,仍继续打,却丝毫不觉疼痛。
选择“僮身”,神秘习俗引人入胜
当地人介绍,“打铁球”的另一奇怪的现象,就是“僮身由神选,个人无法选择”。每年农历二十六起,隆显坛每晚都会主持念咒,念咒期间,会有若干个村民不知不觉伴随咒语跳起来,并来到隆显坛,这些人就是打铁球的僮身,当地村民称为“菩萨上身”。
也正是因为下江头村的“打铁球”活动,全程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每年都吸引众多民众前来观看。
“打铁球”民俗的由来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戚继光带兵击退进犯莆田城的倭寇,直到二月初二百姓们才纷纷回家。下江头村紧邻击溃倭寇的关键战役“林墩之战”的古战场,1608年隆显坛建成后,下江头村的村民每年都选择二月初二闹元宵,用打铁球的方式纪念抗倭英雄,至今四百多年不曾改变。
2、莆田元宵节独有的特色:摆棕轿
无论是春节还是元宵无疑都是我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在莆田过元宵最少不了的就是摆棕轿,你想要了解摆棕轿吗?本期小编就带你去莆田文化了解莆田元宵节的特色摆棕轿。
摆棕轿是福建省莆田市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属于元宵节闹元宵特色。人们围在燃烧的篝火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摆棕轿习俗的由来谁也说不清,只知道这样比较神圣庄严。在熊熊燃烧的火堆前摆棕轿,带有原始的神秘光环,又常与各种民俗、宗教、祭祀、红白喜事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莆田市汉族民间闹元宵时间与其他地域不同,“正统”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而莆田闹元宵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摆棕轿既娱神也娱人,带有一定体育动作元素。表演者随着锣鼓声节奏,或边走或边跳,或抬轿或摆轿跳步,既有腿部动作,也有手臂及躯干动作,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运动,是一种独特强身健体活动。
而且表演者与围观者在活动中相互呼应,淋漓尽致抒发情感,不仅带来视觉冲击,还引发心灵震撼,人们在表达对神敬仰的同时也享受生活乐趣。
人们的热情被激燃了,人群沸腾了,这时表演者与围观者已分不清谁是谁了。这种夸张的肢体语言旨在表达对神的敬仰之情。
3、元宵节节日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元宵节的时候,会有灯会,庙会,以及猜灯谜,看花灯等等的习俗,那么元宵节节日由来是什么呢?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祝福语怎么写 贴心祝福
元宵节节日由来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传统灯谜 关于元宵的灯谜有哪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宗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今年元宵节有哪些灯谜 趣味灯谜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宗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4、莆田元宵打铁球 奇俗已传四百多年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各地在此时往往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观灯、猜灯谜等,而在福建莆田一些地方,元宵节则有一个令人惊异的奇俗,那就是“打铁球”,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打铁球,是涵江区镇前、下湾头、七步等自然村元宵期间的传统游艺表演。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形式上看,每年元宵元月廿四日出游布福,由数位“僮身”脱光上身,坐上钢刀做成刀轿,“僮身”赤身赤脚,手持铁球稳坐刀轿,神情肃穆,并不时用直径10厘米的铁球甩打脊背,直到血迹斑斑,场面极为震撼。
“僮身”上堂时都配有一队铃鼓作伴。阵阵铃鼓声响起,“僮身”赤膊上刀轿,被抬着绕村游行,同时不断变换手势指挥铃鼓队旋律,并根据节奏不停把刺球往后背敲打。这样一路走走打打,甚至后背全是鲜血也不停下。
当“僮身”回宫打完铁球后,将由古稀老人在“僮身”耳旁一阵耳语,随后抓起桌子上香炉内的香灰,撒在“僮身”后背,意味着整个仪式结了。据说在这之后,一般只过两三天时间,“僮身”的背部就恢复了原样。
莆田的元宵打铁球与明朝莆田人民抗击倭寇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扰东南沿海,莆田更是遭到屠城,死亡数万人。戚家军入闽后,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与倭寇开展了三大战役,才逐渐挽回战局。
据说,当时莆田民众谈倭色变,为消除民众对倭寇的恐惧,动员民众一起加入战斗,戚家军就想出了借助迷信活动来鼓舞士气,民众见戚家军如有神助,刀枪不入,遂士气大振,自此节节胜利,剿除倭患。“打铁球”习俗即由此而来,并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5、简述莆田元宵节习俗
很多地方的元宵节只有几天,年味散去,然后人们就都外出工作。可是在莆田,他们的元宵节才过了一半。莆田的元宵节是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才结束,绝对是全国时间最长的元宵节。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莆田元宵节。
村里闹元宵彻夜无眠
在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某个村过元宵,就有宫社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橘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厅堂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入夜,游灯、摆棕桥、跳傩火、舞龙戏狮、演大戏,通宵无眠。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莆田元宵节持续一个月,与倭寇侵犯有关。当年倭寇被打退后,逃亡的百姓才回城过元宵。还有部分村民为了腾出时间春耕劳作,早早过元宵。百姓们过节时间不一,便有了一个月之长。
最后一天集中“化龙”
莆田元宵节,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同时莆田还有“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习俗。总元宵实际就是文艺“出游”。“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从早上8时一直游到晚上12时后回宫庙。
妈祖元宵的风俗一般是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妈祖元宵的正日是在正月初十。妈祖庙的元宵还有点“烛山”的俗例。妈祖元宵要持续到正月廿九才结束,这是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民间传说,龙灯不火化,龙将会成精变为“孽龙”伤害百姓。由于龙是古代皇帝象征,一般宫庙级别低,无法履行“化龙”职责,必须由龙女下凡的妈祖来担当此任。各乡镇元宵活动都结束后,就会把所有的龙灯集中起来,在正月廿九妈祖元宵时“化龙”。
不少元宵民俗被列入非遗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彩篮灯等。其中有一种用白萝卜制作的菜头灯,从宋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最别具一格的花灯。
涵江延年宫在每年元宵期间叠5米高的蔗塔,蔚为壮观,该项技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涵江崇圣宫元宵圈灯是山区特色文化民俗,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