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下的春节习俗 春节娘子关景区开放吗

星座解梦2023-07-25 20:02:45佚名

娘子关下的春节习俗 春节娘子关景区开放吗

文章目录:

1、娘子关下的春节习俗 跑马排

2、江西九江春节有哪些习俗

3、你所不知的深圳的春节习俗

4、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5、温州元宵节习俗:跑马灯猜灯谜

6、猜你喜欢:

1、娘子关下的春节习俗 跑马排

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美名的娘子关,是古代进出山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让当地的人民和传统习俗,在数千年风雨中逐渐染上了豪迈彪悍的尚武之风,就连农历年俗也不例外。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娘子关下的春节习俗:跑马排。

“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新春佳节时,老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跑出希望的一种象征。

“跑马排”的地点在拥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董寨村,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说“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村中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古巷道就是官道,跑马就是在这狭窄的巷中来回奔跑。

当地人说,跑马之前要传三遍锣:清晨头遍锣后,村民们在跑马的青石街上铺上防滑炉灰。二遍锣后,骑手们跨马巡街,焚香祈福。三遍锣后,跑马就正式开始。

大约在上午9点多,锣鼓齐鸣,响彻天地,激烈的跑马开始了。只见三、四匹高头大马整装待发,每匹马有固定的人牵引。急促的三遍锣一响,一匹匹战马便像离弦之箭向街上冲出,发出暴风雨般的马蹄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助威声和叫好喝彩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庄都被淹没在狂欢的海洋中。

跑马排大可与西班牙斗牛相比,十分惊险刺激。号称官道的青石小路,年长日久被磨得溜光,即使撒上炉灰,奔驰的马儿也无法停留,速度飞快。而且马背上不仅没装马鞍,甚至连马鬃都被剪掉,骑马的人必须双腿紧夹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

当地人介绍,骑在上面的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骑术训练,全凭骨子里的勇敢。有十八九的小伙,也有年近七旬的老汉,还有不少是父子兄弟齐上阵。

骑士们头裹红布条,上马坐定之后,一旁的人便挥起手中的长鞭使劲打马,那马便在仅有两米多的狭窄的青石古道上一路风驰电掣般如箭飞出。只见那勇敢的跑马人,在狂奔如飞的裸马上,从容自信,潇洒自如;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有的骑手还只嫌马跑得不快,口里“驾驾”地喊着,用缰绳不停地抽打着马的屁股。还有的骑手展示骑术的高超,把双手放开,让身体支起来作一些更惊险的动作,这时就会听到一片叫好之声,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

村里老幼争相上马,在古道里往返驰骋,展现着村民豪放、勇敢的性格。跑马一直进行到将近中午时分,直跑的几匹马全身大汗淋漓方告停止。

2、江西九江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节日,春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来庆祝。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有各地的表现形式和传统过法。在九江的传统过年中,过年并不简单,它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九江春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吧。

送灶神

农村做饭都是柴火大灶,三阶梯式较大的烟囱斗,安有两口大锅,烟囱的最高处专门做有灶神屋,正里面贴有用红纸写的“九天东厨司命府君”灶神贴;神屋外贴“上天作善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横联为“一家之主”。最低阶位放有香炉和油灯盏,供上香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前,要送灶神上天。

辞岁

辞岁是在腊月三十日白天,由家中男丁抽时间到去世的亲人坟前烧香焚纸,年内去世的叫“送灯”,一年以外的叫“辞岁”。

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由小孩或年青人贴,过去除春联外,还要糊窗户。用白联纸或宣纸将窗户封起来,中间贴一红纸帖,写有“五谷丰登、出方大利、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类内容。

接年

九江称“还福”,也叫“还年”是过年的重要仪式,在傍晚进行。此时家家户户年饭基本上准备就绪。接年开始,首先将方桌移到堂屋中央,从神案上把香炉、油灯、烛台、磬、檀香炉拿下来放在桌的下方,然后摆供品。全家人依次向祖人跪拜。大约10-15分钟,就可撤掉供品,香炉、烛台、油灯、磬、檀香炉端上神案,“接年”仪式结束。从这时开始,除夕一夜香火不断,一直持续到天亮上早香时接上。以后每天早晚都要上香,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

接灶神

接灶神的时间一般在午夜过后,接灶神的仪式比送灶神简单,就只是在灶神台上点亮一对蜡烛,上三支香,燃放一小挂鞭炮,上香人小拜一下就行了。

送年

送年在正月初三早晨。送年的仪式和除夕接年的仪式相同,供品的摆布都一样。不同的是接年向上,送年向下(即对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天正年就过完了。脏水和垃圾也可以向外倾倒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新疆春节风俗与民俗活动

福建平潭过春节的习俗简介

澳大利亚的春节习俗知多少

福州春节民俗怎么过?

3、你所不知的深圳的春节习俗

深圳和其他地方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由于历史上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以及改革开放后,吸引并融合了很多外来文化,深圳的民间习俗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春节习俗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吧。

本土传统习俗

跟全国一样,深圳原住民也称春节为过年,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有的还备糖饼、茶果恭送,委托灶君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善恶行为,并代为本宅祈求赐福。妇女们开始忙着摘茶果(糕点)叶、洗家具等。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准说粗话、撒谎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门神、春联、接灶君入宅,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下同)、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烛,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外人则不会接受请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大吉大利的话,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不拜神,还忌送钱物给别人。年初二,称“开年”,开始开戒宰杀三鸟。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舞狮队、麒麟队也开始出动,到各村参拜,进行武术表演。

年初四,是探亲日,出嫁妇女纷纷回娘家探亲。年初五,“出年卦”,虽然还弥漫着新年气氛,但高潮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或农事。年一直过到元宵。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有做汤圆(糖丸)吃的习惯。在农村,各家各户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将特地举行添灯仪式,在祠堂挂彩灯至正月尽,叫“点灯”。有的地方选在正月上旬。建国后此习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复。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邪恶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

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舔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逼真。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

清末民国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

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4、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属象征辞旧迎新的春节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也十分多,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吧。

春联和年画

张贴春联和年画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每到春节时期,每家每户门前会树立桃人来驱鬼。后来,逐渐演变成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民间逐渐流行木版画,年画所画素材也是越来越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美画”。在唐代,文化繁荣,民间开始流行春联,这个习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全国范围内普及。

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驱逐年兽,后面演变为辞旧迎新的符号,成为新年的标志。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是南宋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作者是宗懔。主要是说人们在正月一号随着鸡鸣声起床,在门前放爆竹,可以用来驱鬼。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这样,原始的爆竹得到了发展,不生产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这样,燃放鞭炮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饺子年糕

在中国北方,最流行在新年吃的食品是饺子,饺子又名“交子”,交子时就是象征着新的一年的来到。所以,人们在子时就开始煮水饺,让水饺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在古代是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肉食,因此新年第一天吃饺子,也意味着来年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年糕常常用粘性谷物制作,多为米类。因此北

守岁

除夕的“除”本意为“去”,引申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时,引申为日落后的夜晚时间。守岁,对于长者来说,充满了岁月易逝之感,对于青少年,则充满了努力奋进的含义。

5、温州元宵节习俗:跑马灯猜灯谜

元宵节又俗称是灯节。最早的是在汉代的时候开始有的元宵节。在唐代时期元宵节是最旺盛的时期。在明代的时候,元宵节的灯会活动总是会持续至少十天。那么在元宵的时候都会有跑马灯猜灯谜。温州的元宵是不是也一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舞龙灯:

温州元宵节龙灯习俗开展得十分普及,在农村还有布龙、首饰龙、凳板龙、稻草龙、挡龙等各种龙灯,供观赏的称作“观赏龙”,舞动、滚动的称“狂龙”。

历史上,市区“南塘大头龙”很出名。因为这种龙的头特别大,是用竹篾版纸制作而成的。龙头高3米,宽5米,龙身10米。龙的背部设有华丽的宫殿庙宇,龙肚内有灯火,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儿互相抬着才游得动。

在“大头龙”游动的前面先是一支西乐号队,再是由一百多匹骏马组成的“马架”队伍,每匹马的背上都骑着一位“三国”、“封神”或者“水浒”的角色人物。一路上马嘶人喊,浩浩荡荡,阵容威武,活动通宵达旦。

温州有一首民俗竹枝词就是描写元宵节龙灯活动的,“元宵灯节闹融融,塘河两岸游干龙。文官武将齐出马,幼童扮作县令公”。

跑马灯:

在过去的温州城,元宵节时还有一种活动叫做跑马灯。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以小孩子为阵容。这些孩子个个都打扮得很漂亮,每个人腰部都挂有铜铃和用多层花纸剪贴起来的“马头”和“马尾”,马头挂在前身,马尾挂在后身,整个人跑起来时,这马头和马尾就会不停地前后摆动,铜铃也“叮铃铃”地响起,真好比马跑过一样。到了晚上,马头和马尾的里面还都点着灯,相当耀眼。

过去温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意思是讽刺一些住在偏僻的深山岙里的妇女没见过城底元宵跑马灯的可笑样子。“山里女子笑欣欣,赶到城底看马灯。三更半夜愁肚饿,番薯麻糍当点心,东门走底不惜吃,西门出来满嘴增”。

猜灯谜:

温州人有句俗语就叫作“百里坊,大灯光”。据讲,百里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利用灯谜来展示抗日口号。

每年元宵之夜,百里坊口(现百里东路口头而)悬挂有四盏特别大的红灯笼,里面点着灯。每盏灯光外面都写着一句醒目的灯谜。

第一句写着“像杭不是杭”,第二句写着“明月不在边”,第三句写着“求得书文会”,第四句写着“玉口方成章”,如果不仔细看,好比是描写元宵夜景文人云集的样子,但精细一看,是四条灯谜,而且把四条灯谜所猜中的谜底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抗日救国”的一句革命口号。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