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星座解梦2023-08-02 14:01:28佚名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文章目录:

1、由盛转衰 清代元宵节放烟花的演变

2、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花灯

3、福州元宵节的历史演变 从官府到民间的元宵行乐

4、元宵节节日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5、有关元宵节放烟花的习俗

6、猜你喜欢:

1、由盛转衰 清代元宵节放烟花的演变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描绘的就是古人元宵佳节之际燃放烟火的壮观景象,一直到清朝初期,新春正月里燃烟花还是必备的庆祝之俗,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元宵节放烟花的演变。

清人所撰的《武林新年杂咏》记载:“……元宝糕、春饼、汤团、灯圆、篆笋、八宝菜、柿饼、风菱、过年鞋、年鼓、太平箫、竹喇叭、爆竹、烟火……”可见在清朝年间,燃放爆竹、烟火,是民间庆祝新春的必备项目。

不过,燃放烟花的费用相对高昂,因此清初的老百姓们,大多只能燃放普通的炮仗,只有财力雄厚的富商贵族,才能自己燃放烟花。而富甲天下的清朝皇帝,过年时燃放的烟火就更加五花八门,光彩夺目,成为北京城内臣民百姓竞相观看的一项盛典了。

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在康熙乙丑年(1685年),康熙皇帝曾经在北京南海子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烟火节,“臣民纵观于行殿外”。作为一项与民同乐的盛事,京城百姓无论男女老幼,“皆许进观”。烟花“粉纶挥霍,极尽震炫而后已。”

康熙时的烟火盛会,还不是每年都举办的。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才将其固定下来,成为了每年元宵佳节的必备节目。每年元宵前后五日,乾隆便会陪同皇太后到圆明园西苑的山高水长楼观看元宵烟火。

按照惯例,元宵的烟火盒子是摆在一个三层高的架子上,每个盒子或方或圆,其上绘有人物花鸟等图案。待前面的烟花放完后,便来到当晚的重头戏,宫廷侍卫燃放最后一盒烟火,名叫“万国乐春台”,俗称“炮打襄阳城”,炮如其名,万响齐发,轰雷震天。整个烟火表演,时间要超过15分钟,直到“万国乐春台”打完后,便宣告了当天活动的结束。

乾隆的元宵烟火盛会除了与民同乐之外,也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职能。《啸亭续录》记载,烟火表演开始时,“宗室、外藩王、贝勒、公等及一品武大臣、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大臣以及外国使臣等”,均一起入座欣赏。这是清朝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的一种举动,也是向藩国及外国使臣夸示中华物力的一种手段。

不过,盛大的烟火节日,只在号称“盛世”的乾隆一朝一直延续了下来。到嘉庆年间,嘉庆皇帝缩短了烟花表演的时间,“至酉刻即罢”。而到了道光朝之后,道光皇帝再次对烟花表演的规模进行缩减,“花炮、盒子,减损大半”。再到后来,道光索性把这个传统节目取消,“继则尽停止矣”。

清朝宫廷的元宵烟花盛会从诞生走向消亡,其实也和大清王朝的气运息息相关。在乾隆末年,国库空虚,饥民四起,国家已现颓靡之势。嘉庆缩短烟花表演的时间,实际上是想为国库节约经费。

而道光以后,除了道光皇帝本人生活简朴,不喜吵闹之外,取消从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烟花盛会,是因为国家财政实在已经捉襟见肘,无力继续支持如此耗费财力物力的烟花表演。

到清末之后,随着宫廷烟花表演的式微,民间百姓燃放烟花的活动反而多了起来。有趣的是,民间燃放烟花爆竹,还遭到过清廷官方的禁令。在光绪年间,天津巡警局曾发布过一则通告称:

“入冬以来,风高物燥。瞬届年节,竞放花炮。起花双响,高入云霄。遗火落下,贻害非小。贩卖燃放,均干禁条。特先晓谕,广为劝告。父戒其子,兄为弟导。子弟有犯,父兄枷号。倘敢故违,决不宽饶。”

原来,因为当时天津地区有太多老百姓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容易引发火灾,因而遭到禁止。

其实,烟花虽然美观喜庆,但的确会造成大气污染,疏忽之下也容易形成火灾,得不偿失。我们如今传承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所扬弃。对燃放烟花爆竹,我们更应遵守相关规定,用文明的方式来庆祝佳节,过一个吉祥安全的欢乐元宵。

2、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花灯

“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要说节日特色还是在于元宵节的各类有趣的活动。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老黄历来看看元宵节习俗有哪些,元宵花灯的意义是什么呢?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花灯意义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3、福州元宵节的历史演变 从官府到民间的元宵行乐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其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认为,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元宵节就是在那时被确定为重大节日的。汉魏以后,元宵节逐渐由宫廷传到民间,其后由唐至宋,慢慢从中原传向全国,最终成为民间盛大的民俗佳节。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福州元宵节的历史演变。

从宋太祖诏令“上元放灯五夜”开始,北宋皇帝每年御宣德门观灯成为定制。宋仁宗称,“朕非游观,与民同乐耳”;蔡襄也赞颂仁宗,“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不过到了皇祐二年(1050),因两浙路发生大饥

4、元宵节节日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元宵节的时候,会有灯会,庙会,以及猜灯谜,看花灯等等的习俗,那么元宵节节日由来是什么呢?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祝福语怎么写 贴心祝福

元宵节节日由来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你可能感兴趣:元宵节传统灯谜 关于元宵的灯谜有哪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宗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今年元宵节有哪些灯谜 趣味灯谜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宗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5、有关元宵节放烟花的习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对此人们充满喜悦和期盼,所以普天同庆,也是春节最后的狂欢。在这天月亮高悬皓洁,人们点彩灯,放烟花,以示庆贺。有关元宵节放烟花的习俗,这些你都知道吗?

元宵节放烟花的习俗来历: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

6、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