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山西四大院在什么地方,各自的特点
2、山西传统民居的特点与风格
3、盛产枣类的地方,盘点山西四大名枣
4、山西四大梆子是什么,它们的艺术特点
5、猜你喜欢:
1、山西四大院在什么地方,各自的特点
在山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名人辈出,而且文物也遍地都是。山西的文物是最具特色的。就算在建筑上也是不例外。在山西文化中,有那么四个大院,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欢迎火爆的旅游景点,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喜喜”字。整个大字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字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3丈有余
2、山西传统民居的特点与风格
居住的地方可能会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等的影响。房屋便在这样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其成为一大景点。接下来我们就去山西文化了解一下山西传统居民的特点与风格。
穴居之风,盛行于黄河流域,散见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诸省,龙庆忠先生在《穴居杂考》一文中,已讨论得极为详尽。这次在山西随处得见;穴内冬暖夏凉,住居颇为舒适,但空气不流通,是一个极大的缺憾。穴窑均作抛物线形,内部有装饰极精者,窑壁抹灰,乃至用油漆护墙。窑内除火炕外,更有衣橱桌椅等等家具。窑穴时常据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壮的风景画,或有穴门权衡优美纯净,可在建筑术中称上品的。
这种窑券顶上,均用砖墁平,在秋收的时候,可以用作曝晒粮食的露台。或防匪时村中临时城楼,因各家窑顶多相联,为便于升上窑顶,所以窑旁均有阶级可登。
磨坊虽不是一种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却别有风味。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发动力,所以必须引水入室下,推动机轮,然后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磨粉机不息的震动,所以房子不能用发券,而用特别粗大的梁架。
因求面粉洁净,坊内均铺光润的地板。凡此种种,都使得磨坊成一种极舒适凉爽,又富有雅趣的住处,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间,世外桃源里,难怪被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别墅。
3、盛产枣类的地方,盘点山西四大名枣
枣树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这五大传统产区中。属陕西生产的枣在全国中品质是最好的。而且山西枣的种类也比较多。本期山西文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山西的四大名枣。
一、交城骏枣
交城骏枣是山西山西四大名枣之一,是中国古老的品种之一。可鲜食看,制干等食用。交城骏枣外形比较大,呈圆柱形,果肩较小,略隆起,梗洼较深,果柄较粗长,中广,果顶平,成熟度高的果表面光滑,无太多的皱褶,果皮较薄,呈深红色。大小不均匀,成熟后的最小果重为5g,最大果重达36g,
4、山西四大梆子是什么,它们的艺术特点
梆子是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各个民族乐队中的一种碰奏体鸣乐器。更多的梆子是以枣木或者红木来制作。但是梆子在每个戏剧中又能起到不一样的作用。那么它们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戏曲大全,看看山西四大梆子是什么。
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与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我省四大梆子。
清嘉庆、道光年间,蒲州梆子慢慢形成了南路、西路两个流派。南路派以芮城为中心,演唱风格大弯大调,基本不使用假嗓;西路派以蒲州为中心,演唱风格大都粗犷火爆,在特技上有一定功夫,且唱词较多,戏文通俗易懂,剧目丰实。
清咸丰、光绪年间,祁县太谷票号用一千两白银收买了蒲州的一个戏班,他们到全国各地走访演出,在此期间,带出了一大批着名演员如七百生、老蒲州等,他们在走访演出的同时,同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及京梆子有了密切接触,使他们的戏路更加宽广。蒲剧名伶人才辈出。如老元儿红(即张世喜:山西猗氏马营人、郭宝臣之师)、郭宝臣、二宝红、天明亮、盖陕西、十七生等都能独当一面,而郭宝臣、侯俊山尤为杰出。
20世纪20年代,蒲剧出现了不少优秀剧社。他们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以杨登云、孙广胜、王存才为首领的着名演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蒲剧事业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如任跟心、郭泽民等一大批为蒲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着名演员。
蒲剧的音乐包括唱腔、曲牌和锣鼓三部分:剧目有本戏、折戏等500多个,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有群众中影响最大者为《窦娥冤》,这台戏集蒲剧演员的精华,珠联璧合,艺术精湛,称誉一时。蒲剧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跷功、扇子功等。
晋剧:
晋剧因其形成和活动于山西中部地区而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在形成初期,大胆吸收了晋中民间艺术,显示出了中路地方特色,有力促进了中路梆子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晋中盆地的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素养的提高,各路戏剧票社也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由于许多商人热衷于吹拉弹唱,因此,商人和艺人共同研究唱腔,切磋技艺,并且资助艺人。所有这些,对中路梆子的唱腔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30年代,中路梆子发展到鼎盛时期。丁果仙、张宝魁、三儿生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继在全国走红。
在北平(今北京)演出时,中路梆子艺人与京剧同行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丁果仙以《反徐州》同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四进士》互相学习,吸收了京剧的艺术营养,使中路梆子在艺术上更加炉火纯青。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继承和发展中路梆子的传统艺术,先后培养出了王爱爱、田桂兰、宋转转、吴爱卿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他们在晋剧舞台上闻名遐迩,显示出晋剧艺术的可喜景象。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动于山西省北部而得名。其音乐分唱腔、曲牌和锣鼓经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属于板腔变化体,由各种板式有规则地连接而成。其板式是:夹板、慢板、二性、垛板、三性、流水、介板、滚白等。
北路梆子的主要剧目现存的有400多个,其中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演义和古典小说。也有一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剧目。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编过不少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现代题材剧目。
传统剧目《金水桥》,1980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舞台艺术片。传统剧目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
一、民间色彩浓厚,在表现神怪等故事情节时也赋予了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
二、语言生活化,通谷易懂,老百姓易接受;三、唱词多,这也是北路梆子最显着的一个特点。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由于其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为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以上3大梆子迥然不同。
1959年,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发现了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十五日的演出剧目单,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抗战时期,我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上党梆子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着名作家赵树理在此创作的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的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十分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剧目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
上党梆子经过历代艺人的探索、创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上世纪80年代,上党梆子异军突起,涌出《杀妻》、《借粮》、《两地家书》等一批新鲜剧目,并在表演、音乐、舞台等方面有所创新,使上党梆子在保持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使剧情更加抒情、动人,受到观众的喜爱。
【结束语】可能对于戏曲很多人也跟小编一样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是总归了解多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更何况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记得更牢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