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原始的习俗:送子之俗(贵州仡佬族的风俗有哪些)

星座解梦2023-09-09 06:04:13佚名

仡佬族原始的习俗:送子之俗(贵州仡佬族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目录:

1、仡佬族原始的习俗:送子之俗

2、仡佬族丧葬习俗,你知多少?

3、盘点:仡佬族节日节日大全及习俗

4、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5、仡佬族待客习俗与礼仪

6、猜你喜欢:

1、仡佬族原始的习俗:送子之俗

众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怀孕,古代的妇女都会去寺庙求“送子娘娘”,祈求赐予子嗣。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们并不去寺庙求“送子娘娘”。在仡佬族有个习俗“送子俗”,人们用“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来祈求子嗣。这一习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么个情况。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于石阡农村。他们不是去庙里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民族风情浓厚,其中贵在于一个“偷”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习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历八月瓜熟时节,农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为有一对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们出于同情,所以几个人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兴。待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田地里偷瓜。无论本寨外村,谁家地里长得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话“水桶瓜”都可以选取取一个。

拿回来时,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盖紧,表示送个男生;有的则不取蒂灌水。随即用红布一幅,缠着水桶瓜,让一个比接瓜夫妻低一辈分的五六岁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将要到屋,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家急忙开门迎接。进了屋,夫妻一边招呼众人,一边抱着背瓜的小孩,无限亲妮地喊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有人将瓜取下来,直接送往寝室床铺上,用被子盖着说:“恭喜你家生个大胖小子”。

有人假装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苞谷胡胡”抽掉,瓜里的水流了出来,床铺湿了一大滩,故意惊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们开怀大笑。夫妻也会心地笑了起来。第二天,夫妻俩煮南瓜吃,一点也不能丢,连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后,他俩一直将送瓜的男孩当着亲生儿女一样疼爱。

此后如果生了一个男孩,便成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报喜”时,先去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开口就叫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然后再向亲生的嘎公嘎婆报喜。当办“祝米酒”时,成头人家如同亲嘎婆一样送“祝米”——为小孩备办衣帽、裙子、背围等物。

成头人还要给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之类。以后,生子之家一直将成头人家当作外家亲来走。其俗的典故出于《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民间也世代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送龙宝”

春节元宵期间,农村中玩龙灯的灯会头人,也是针对上述情况的家庭,征得主人同意,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悄悄地送龙宝一个。这家主妇则要牵着后衣兜接。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冲去了“灵气”。然后这家人将龙宝系于堂屋正中悬吊着,从此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每年玩灯时,这家人都要对送宝之灯队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您可能也喜欢:

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傈僳族民歌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由来

嘎且且撒勒舞:“来跳美好的舞蹈”

极具民族文化的白族婚恋习俗

2、仡佬族丧葬习俗,你知多少?

仡佬族对老人谢世后的丧事非常重视,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葬礼,以寄托哀思。其丧葬礼仪纷繁复杂,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关于仡佬族的那些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呢?

一、报丧祭供

仡佬族老人去世的报丧仪式,有的地区是放鞭炮报丧;有的则放铳三响,乡邻听到响声,要来帮忙治丧。黔西仡佬族老人亡故,要请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和女婿报丧,报丧者先不得进入女儿居住的村寨,只能在寨外大声呼喊,女儿及女婿闻知,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桌上置一装有粮食插上燃香的竹筒,斟酒三杯,并捉鸡一只就地宰杀。然后点香烧纸以生祭示哀。

祭毕,报丧者随之进屋,婿家将鸡煮熟祭供后,请报丧者食用。随后,夫妇俩打着伞,带着盖布、香纸、火炮、鸡、猪、菠萝饭(宰杀的鸡去毛,取出内脏后,腹腔内塞饭一碗)、唢呐班子赶往娘家参祭。出嫁女儿一进门将菠萝饭上祭并恸哭。其他至亲亦以菠萝饭献供。

二、歌舞踩堂

这是仡佬族的古老风俗,是其葬礼的重要构成部分,至今盛行于仡佬族的大多数地区。老人去世后,在停灵期间(一般为二三日),由巫师主持举行隆重的“踩堂”仪式,众多亲友在灵前“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仡佬族巫师和民间歌手在仪式上唱诵丧葬古歌。其内容包含追溯天地初开、兄妹开亲、引种稻谷的神话传说,描述亡者灵魂跟随雄鸡指路、与祖先相聚的情形,以及生者为亡者祷祝、祭祀的内容。

丧葬古歌有较固定的格式、长度和韵调,描写风格有的根据现实生活注重写实,有的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如描述亡者灵魂与祖先相会的过程,形象生动,是极具价值的仡佬族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以后,仡佬族丧葬古歌陆续被挖掘整理出来,其中绝大部分古歌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成为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的馆藏。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灵前翩翩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

舞蹈时,由三四人人分别吹芦笙、打钱杆、摇铃、舞丝刀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数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人们边舞边唱挽歌,其歌词多传述死者生平事迹。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不时伴以“呵嗬、呵嗬”地呼喊。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舞蹈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上。

古代踩堂舞是在坟台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进行;最初舞蹈时只吹芦笙和打钱杆,后见汉族人家做“道场”时,巫师常执丝刀、令牌作驱鬼状,才逐渐学着舞丝刀。仪式上还有一种民间舞蹈是由巫师引仡佬族村寨导舞者跳的“茅草舞”。这种舞蹈是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手执长刀起舞,以驱鬼除魔。

三、绕棺祭奠

大多数的仡佬族地区都有为亡人绕棺祭奠、开路送魂的礼仪习俗。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弥留之际,不能平躺于床,须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气。老人死后,于亡人的腰间缠黑布一圈,再移尸于灶边临时铺就的垫板上或装殓于木棺内,由本族巫师主持绕棺(也称绕尸)祭奠仪式,即儿孙们各捧香数炷,女婿们捧着献祭和灵牌,列队随巫师的诵经声自左至右连续绕棺3圈。

然后为老人献上雄鸡1只、小鸡3只、小猪1头等供品,巫师念祝词,做法事(即“做斋”),以示由幽灵携去阴间享用。然后,杀雄鸡,再绕棺一周,丢鸡于门外,发丧上山安葬。绕棺仪式上多以芦笙等乐器伴奏。有的地区在绕棺礼毕,用松枝在屋外平地上搭一座高丈余的灵房,称之为“戛房”。绕棺后将棺移入戛房,举行开路送魂仪式,也是由本族巫师主持。

开路时,巫师提公鸡一只爬上屋顶,屋内人举梭镖刺穿屋顶,巫师用公鸡猛砸梭镖,致死后丢之门外。然后,巫师端坐棺侧念诵开路祭词(亦称指路经)。其具体内容是送魂起程,并一站一站地送亡魂到祖宗居处,与祖先相聚。开路送魂仪式完毕,即出殡送葬。葬后,有的地方将牛角挂长竹竿上插于坟前。

四、葬式独特

早期不葬地面而葬于岩穴内。岩穴一般系天然洞穴,少数为人工凿成,且多选择于水滨悬崖之上。无岩穴处,则将棺置于岩阡上。有的还在岩穴内垒土为坟。近现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岩穴葬者。古代仡佬族还普遍以薄石板镶成石棺,置尸其中,或用厚石板砌为椁,椁内陈放木棺。前者称为石棺坟,后者叫作石板墓。石板墓常是数函并列,各函之间内壁有方孔相通联。

黔北地区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种“生基”坟。坟以厚石板镶就,外垒土成圆形,前立花草鸟类等石刻的戴帽墓碑。因这类坟是在墓主生前修建,备死后埋葬用,故名“生基”,实际上是石板墓的发展。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头朝山麓,脚向山顶,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清代中叶以后,大部份地区的墓葬渐取土葬。垒土为坟,与汉族葬式相同。

3、盘点:仡佬族节日节日大全及习俗

因地理区域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他们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也有着他们的独特节日与风俗。除了和汉族一样的端午节、清明节与春节,他们还有着其他特别的节日,例如:吃新节、仡佬节、敬雀节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仡佬族文化中不同节日的习俗与风情吧!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4、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想,或是对财富的希望,或是对事业的希望。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您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德昂族文化“古茶新香”

基诺族火把节是什么时候?

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弓弩”

颇具特色的傈僳族婚俗文化

5、仡佬族待客习俗与礼仪

仡佬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仡佬族对待外来的个人向来是以文明热情隆重而着称。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习俗——三么台。三么台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一台为茶席,叫“接风洗尘”。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二是红、黄、绿糯米、天星米麻饼;三是百花脆皮,这是用各色干糍粑切成各种花瓣后用热砂炒泡,再沾成各种颜色花朵,脆皮见水便化,适宜老人小孩食用;四是红帽子粑,形成锥体,尖端放一小撮红米,肚里包有豆腐颗、肉、枣等心子;五是美人痣泡粑,必须趁热吃才有滋味;六至九分别为核桃、落花生、葵花子、柿花。除此之外,每人还有一碗金黄透亮的都濡大叶茶。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糕点,天南海北的聊着天,一个多小时过去,主人已备齐第二台,便拆去一幺台。

第二台为酒席,叫“八仙醉酒”。主人将九盘碟下酒菜端上桌后,要举行仪式,点香化纸,恭请祖先和各路神仙,坐入香龛下的八仙桌,其意是神仙与凡人同享快乐。敬神三杯酒后,客主各就各位。第二台酒菜一般为卤菜和凉菜,如香肠、瘦腊肉、卤猪杂、卤鸡脚、干野兔肉、松花皮蛋、盐蛋、浸地牯牛、萝卜丝。

酒是自家酿的包谷酒,清香醇和。席间,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饮酒者要以茶代酒。第一杯为敬客酒,由主人发话,说些欢迎和自谦的话,第二杯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祝福。第三杯为孝敬酒,由晚辈代表向长辈祝福。三杯过后,善饮者唱“十杯酒”等民歌相劝,客人唱“谢酒歌”回敬,不喝酒者左右捧场。不饮者他人绝不强人所难,善饮者可尽情享用,席间气氛和谐热烈而文明。一个多小时后,二幺台拆去,三幺台开始。

第三台为正席,叫“四方团圆”,意为大家一年难得相聚。当主妇连着端上第三台菜时,边放边说“家中没有好菜,请大家慢吃,一定要吃饱”。第三台菜为大菜,用九个大碗盛菜,一般都用猪肉制成,如猪蹄膀、樱桃肉、回锅肉、夹沙肉、腊肉扣、糯米圆子、酸海椒炒干菌肉片、糖醋鱼、灰豆腐酸菜汤。满满的、热气腾腾的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好菜,加上热热的“金银饭”,谁都会吃上几碗的。酒足饭饱,客主离席,三幺台便结束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纳西族木姓来历与传说

纳西族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深圳客家民居的特色与风格

民族文化:哈萨克族葬礼风俗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仡佬族  贵州  原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