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四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黄兴介绍
黄兴,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黄花岗起义的结果
黄花岗起义的结果是失败。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起义不幸失败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不顾清朝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