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长会谈6个细节很不寻常丨看天下

社会热点2023-06-19 14:42:23未知

中美外长会谈6个细节很不寻常丨看天下

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外交无小事,细节很重要,更何况这场受到全球瞩目的会谈。经过梳理,六个细节可见此次会谈传递的信号还算比较积极。


中美外长会谈

一、会谈气氛融洽

布林肯18日下午2时30分抵达钓鱼台国宾馆。据现场画面显示,秦刚在国宾馆其中一栋别墅的门口迎接,布林肯下车后两人握手致意,随后边走边简短地以英语轻松寒暄,秦刚问候布林肯的长途旅行是否顺利,布林肯也自然回应“非常好”。

两人随后举行了长达五个半小时会谈,据悉比原计划长了一小时。两人共进工作晚餐,美方代表团在晚上10点半之后才驱车离开。

二、会谈“坦诚”具有“建设性”

根据中美在会谈后所发新闻稿看出,中美在会后都形容会谈“坦诚”和具有“建设性”。

秦刚在会谈中说,中方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希望美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冷静、专业、理性处理意外偶发事件。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在会后表示,美中外长进行了“坦率、实质和建设性”的会谈,并指布林肯会中强调了外交的重要性,以及在所有领域的课题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解和误判的风险。

此外,美国官员还形容,布林肯与秦刚“准备充分”,这是一次“真正的对话”,并以“直接”形容这场会谈。

三、各有侧重点

根据新闻稿,秦刚也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

美国国务院在会谈后发表的新闻稿称,布林肯强调了外交和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双方指出了促进美中两国人民交流的重要性。

四、后续有安排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会后表示,布林肯邀请秦刚赴华盛顿继续商谈,双方同意在方便的时间进行互访。

此外,有美媒称,一位美高级官员告诉记者,两国在为对方记者发放签证的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尽管还有长远的路要走。

五、“五个同意”

从外交部网站发布的新闻稿可以看出,双方的会谈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

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布林肯国务卿邀请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

双方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也有很多具体工作安排,比如积极探讨增加中美客运航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等,都是一些积极的信号和进展。

六、布林肯推特发文


布林肯发推

中美外长会面大概在18日晚上10点半之后才结束,回到住处,布林肯19日凌晨12时09分就在推特上发文谈及他与秦刚的会谈。布林肯写道:“今天,我在北京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会面,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负责任地管理两国的关系。”

可以看得出,布林肯对于这次会谈应该比较满意也很兴奋,可能在他看来,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强调外交的重要性,以减少误解和误判的风险,应该是已经达成。

确实,双方对这次来之不易的面对面接触都显得格外珍惜,不仅很认真进行对话,估计谈得也比较深入。但是,想要一蹴而就实现“破冰”则还是有些困难。这需要美方拿出更多诚意,我们且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布林肯“虽迟但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布林肯抵达北京。图源:美联社

直新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日开启两天的访华行程。临行前,美方提前设置了所谓“不抱过高期待”的预期,中方则以“美方不要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和中国打交道”作为回应。你如何看待布林肯此访?

特约评论员 吴蔚:关于布林肯此访,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国际舆论首先形成了一个共识:这是一次迟来的访问。“迟来”二字,很能说明问题。我回溯了一下布林肯的几位前任同事的访华时机,大多发现了一个共性:宁早勿晚。奥尔布赖特、康多莉扎·赖斯、希拉里·克林顿,都是在出任国务卿的首次外访行程中选择访华,哪怕是深受“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影响的鲍威尔,在就职半年多以后到访中国已经被美国媒体称作是“姗姗来迟”了。那么回看布林肯此访的时机究竟有多迟?一眨眼,已是拜登政府四年任期的下半程,美国都要进入“选举季”了。“迟来”二字,足以说明当下之中美关系是一种多么艰涩乃至诡谲的情形。

关于“迟来”的原因,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电话中已向布林肯陈明:“年初以来,中美关系遭遇新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是清楚的。”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留有情面,要知道中国军方此前围绕“中美防长在香会未能见面”答记者问时说得更直白:“责任在美方”。

刚刚赴任不久的驻美大使谢锋则在一次讲话中披露了关键信息:仅为筹备巴厘岛会晤,中方就与美方同事进行了8轮、超过24小时磋商。会晤后不到1个月,中方又邀请康达助卿、罗森伯格高级主任在河北廊坊深入沟通10个小时,重点是落实中美元首会晤共识,启动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商讨今年高层交往的路线图。后来飞艇事件、蔡英文“过境”美国干扰了合作议程,再次打断了对话进程,中方深感失望。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图源: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这段新时代中美外交秘辛,充分说明了什么叫“责任在美方”。我有必要提醒美国方面,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围绕“中美关系如何搞好”的这道必答题,美方迟迟未能交出满意答卷。一方面,特朗普执政时期的“遗毒”尚未清除,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又祭出新的围堵举措。要我说,如果美国的掌舵人压根儿就不打算把住方向盘,任由对华关系这辆车歪歪扭扭地莽撞飞奔,你加上再厚的护栏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细节令人关注,在中方释放的通稿里,布林肯此访是“经中美双方商定”,而非外交惯例中更为常见的“应邀或是应约”,这在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务卿先生并非是“想来就能来的”。东道主点头同意,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对大国关系、对国际关切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足称表率。

虽迟但到,布林肯终究还是来了,美国国务院网站甚至为此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你要说美方完全不抱期待,那也是骗人的。西方媒体普遍预测布林肯此行“重在防止战略误判”,然而道理一直摆在明面上,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和“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这才是对中国的严重战略误判。在我看来,在中美这对关乎当前人类命运的大国关系中,中国表现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样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方保持着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心,沟通的大门始终没有关上。反倒是美方,一边动辄“制裁”,一边要求对话合作,为了对话而对话,谈归谈,做归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适得其反。

美国战略学界“大牛”、哈佛大学教授艾莉森撰文呼吁:中美应该重回巴厘岛共识。在我看来,中方一直持开放的态度,而路径也是无比清晰的,那就是:拜登政府得改一改“说一套做一套”的臭毛病。



美国国务院网站换上了北京街景封面

直新闻: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也普遍期待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某种缓和。吴先生,在你看来,中美关系要实现止跌企稳,需要解决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特约评论员 吴蔚:人类命运取决于中美能否和平共处,世纪老人基辛格博士言犹在耳。在我看来,中美大国关系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的全新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和平崛起让美西方一再炒作的所谓“中国崩溃论”一再崩溃,让宣扬西方文明更先进的“历史终结论”走向终结。然而,面对一个与美西方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新兴大国,美西方却刻舟求剑,埋头在自诩胜利的“冷战史”故纸堆中试图寻找答案。然而,中国当然不是苏联,美国人显然是错判了对手、找错了药方。

实际上,我非常想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美关系当下面临最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美方没有找到“新时期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美国政界意识形态挂帅、学界缺乏理论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大弊端。



中美国旗

一方面,华盛顿缺乏有政治担当、历史责任的政治家,白宫和国会上的大佬们在两党颤缠斗中白白耗费心力,对管理好中美关系缺乏自信和真诚。另一方面,美国战略界也被冷战后产生的优越感吞噬,目中无人,甚至丧失了战略眼光,但对中国复兴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事件又集体陷入歇斯底里症。反而是基辛格等老一辈不断发出冷战的工具箱已经不好使的警告,却又被美国政界的反华气氛淹没。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上下是焦虑的。政界陷入了一种“中美权力转移”即将或正在发生的集体恐慌,学界则依然没能对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大国能够和平相处达成共识。哪怕是呼吁“中美重回巴厘岛共识”的艾莉森,也依然在套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经验”,试图敲打当朝的拜登政府。然而,这很明显是美方在解答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时误用了冷战的公式,即使计算正确,但结果必定谬之千里。

借用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之前打的比喻,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而美方已经扣错的纽扣,只能自己一粒粒解开,重新扣好。

大国双边关系的经营,需要当事双方相向而行。两国关系的经营,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动态博弈,本质上是希望取得某种折中,最终凝聚起最根本的共识。我仍然坚信,美国方面依然秉持了某种“斗而不破”的思维,中美关系的彻底破局,恐怕是一个无人能够承受之重。然而,美方一直在“以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既是傲慢的,也是愚蠢的。我必须作出警示的是,这种战略取态与国格底色也将不可避免地塑造中方全力追求相匹配的“实力与地位”。在这个沉默螺旋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恐怕将很难逃出“终有一战”自我预言的实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