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海南的熊女士于2022年4月至7月期间,在海口星动力友谊阳光店的健身房内,听取了销售员和教练的建议,购买了900多节健身课程,总计花费32万元。
健身房安排她每天上6到7节课,每节课持续一个小时,导致她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6到7个小时,有时甚至到凌晨1到2点才结束,每周最多只能休息一天。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让原本对健身有着浓厚兴趣的她感到疲惫不堪,难以承受。(据4月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女子称花32万元买健身房课程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如此超乎常理的事情,曝光后立刻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调侃说,“这健身房的杠铃是金子做的吗?”“这究竟是花钱健身还是花钱上班?”
健身课程的设置本来应该是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体能情况及健身目标去量身定制,但由于消费者普遍专业性不足,并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所以才需要请私教指导,但很多健身机构都将私教的收入与卖课情况挂钩,这就会出现为了多卖课而无视消费者实际需求和能力的情况。
像熊女士这样一次性购买900多节健身课程,为了把课上完每天加班加点,甚至还要熬夜健身,无疑是相当不科学,不专业,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对身体造成严重负担,可能还会引发运动伤害,健身变“伤身”。而当她实在无法坚持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想要放弃退款时,健身机构就立刻“变脸”,不闻不问,这不就是变相地逼着消费者把自己累垮,让商家赚翻?
女子称健身房安排她每天上6到7节课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熊女士的遭遇虽然比较极端,但类似的事情在健身私教领域不算罕见。为了吸引消费者办卡买课,一些健身房套路百出,手段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年卡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私教课更是贵得“没有上限”,但健身教练的入职门槛却很低,有些教练7天就能拿到证,卖课大于上课,营销重于实效;为了让客户不断掏钱,一些健身房还鼓励教练跟学员“培养感情”,好好的健身训练搞得跟“杀猪盘”一样。整个健身行业更存在诸多不规范经营的问题,先卖卡再开店、超范围经营、合同存在霸王条款、虚假营销夸大效果等,一旦产生消费纠纷,有时消费者连个负责的人都找不到,即便找到了,买课时有多爽快,退课时就有多艰难。
健身行业的纠纷不断,一来是因为预付卡消费模式,让消费者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一旦被销售人员的说辞诱导或误导,把钱掏出去了,就很难要得回来;二来也因为整个行业的经营观念存在问题,不少健身机构根本没有将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心思都在于捞钱,而不在于上课,消费者的体验怎么会好呢?身体又怎么会好呢?
遏制健身房乱象,首先要靠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制定相应的规定和行业自律公约,提高从业标准和门槛,明确销售和服务规范,清理违规机构,打击违法行为,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也要多长个心眼,认清健身机构的资质和口碑,不要轻信任何口头承诺,任何事项都要以合同为准。据相关法律法规,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凡是拿出一个天价课程要你付钱的,都得小心,别随便同情心泛滥,增加自身的消费风险。一旦权益受损,更要积极维权,不能随便吃哑巴亏。
只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清醒、更理性、更较真,行业的乌烟瘴气才能被扫除,健身行业才能真正回到正轨,给消费者带去愉悦和健康。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