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紧张阶段,对于市民来说,只要外出就一定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成了必备动作。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多次地洗手,并且每天戴好几个小时的口罩,对皮肤来说就成为了“负担”。不少过敏体质的人还出现了手脱皮,手皲裂,面部过敏等情况。为此,专家向大家分享了几种应对方法。
频繁洗手——使用酒精消毒易致皮肤屏障受损
广州的王阿姨在得知用酒精消毒能有效防疫后,便频繁定时洗手,并在洗手后必定再用酒精消毒。但几天后,王阿姨的手便开裂了。到网上问诊才得知,自己频繁洗手并用酒精消毒,致使皮肤屏障受损开裂。
频繁洗手会使皮肤油脂丢失
为何频繁洗手消毒会给皮肤带来伤害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勇解释,市面上的手部消毒剂多含有乙醇,也就是酒精,频繁使用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同时易致皮肤干燥。另外,频繁洗手消毒会造成皮肤表面具有润泽保护功能的皮脂成分逐渐丢失,进一步对皮肤造成伤害,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此时,如果清洗消毒过度,致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应适当减少洗手消毒的次数,比如通过戴橡胶手套来减少洗手频率,皮肤受损处可以使用尿素软膏或者医用凡士林外涂,每次洗手后均可外涂护手霜加强润肤。
正确清洗消毒才能保护皮肤
那么,如何正确清洗消毒才能避免皮肤屏障受损呢?李勇给出了以下建议:
1.不要使用过于刺激的清洁消毒剂,不要过于频繁地洗手消毒。
2.水温也不要过热,有条件的可以通过佩戴橡胶手套保护皮肤,降低洗手的频率。
3.清洗消毒后可使用正规的润肤霜来滋润手部,这一般不会影响消毒的效果。
4.酒精过敏者则建议使用肥皂或不含乙醇的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消毒剂或者洗手液。
另外,虽然在这段时期需要勤洗手和洗到位,但在没有外出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过于频繁地洗手,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即可。如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手接触过口鼻,吃饭前或者大小便后,做饭接触食材之前和之后,接触动物之后,戴隐形眼镜前,都要注意洗手,保持手部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病菌。
长时间戴口罩——无纺布、金属夹、橡胶带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要佩戴口罩。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会出现一线医护人员这样严重的皮肤情况,但毕竟每天也是要戴好几个小时,所以也有部分人会出现皮肤问题。广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潘慧宜来教大家几种应对方法。
问题一:面部皮肤出现压痕、破皮
由于较长时间佩戴口罩,皮肤组织受压、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常见部位有与口罩绑带接触的颧骨、脸颊部、耳后,与口罩塑形处接触的鼻梁部。
应对方法:
1.佩戴松紧合适的口罩。对广大街坊来说,一般低风险暴露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非耳挂式口罩如绑带式,也可减少对耳后皮肤的摩擦及压力。
2.佩戴时间不宜过长,如卫生条件允许,2~3小时摘下口罩或适度变换口罩位置使局部减压。
3.佩戴前可以局部涂抹润肤剂,减少口罩边缘摩擦对皮肤的刺激。
4.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持久或反复发生处或伴有皮下淤血时,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皮肤红肿破损,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
问题二: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过敏现象
出现过敏主要原因有三个:1.口罩的材料,如无纺布、金属夹、橡胶带等,对于少部分人来说是过敏的,引起接触性皮炎。2.使用了不合格口罩, 伪劣材质在佩戴时可能刺激皮肤发生过敏。3.已佩戴较长时间,或清洁过度使皮肤屏障受损,口罩内潮湿容易病菌滋生,进而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等。
应对方法:
1.过敏体质者,佩戴前应了解口罩材质,避开过敏成分,同时避免使用伪劣产品。口罩潮湿时,及时更换口罩。
2.如对材料过敏,停止使用该类口罩,如症状较轻,可无需处理,自行缓解。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有红斑、丘疹,瘙痒明显,可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外用中强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软膏等,还可以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用纱布冷湿敷。
问题三:面部皮肤发白、起皱、脱皮
长时间佩戴口罩,会因呼吸使面部和口罩之间形成潮湿环境,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会发生浸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软、发白、起皱、脱皮等。
应对方法:
1.佩戴口罩前,局部外用含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可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通过减少摩擦、防止水化过度、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来保护皮肤。
2.适当增加口罩的更换频率,并在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并再次使用护肤润肤剂。
3.佩戴结束时,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护肤润肤剂。
4.浸渍明显时可使用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等。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勇
广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潘慧宜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张洵 朱志安
通讯员/锁卓琪 高三德 梁译尹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朱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