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替代之前朝代的沿袭的“举孝廉”,成为筛选文人才子,储备朝廷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打开了阶层流动的大门,众多底层的人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希望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科举制度甚至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遴选人才的用意是好,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科举制度也如同“吃人的礼教”一般,让人同时感到希望与绝望。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少年经历,是与这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的。
鲁迅
一、少年的小康之家
小学的时候,一篇《少年闰土》,月光下那柄油亮尖锐的叉子高高举起,准备刺向瓜地里的猹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小时候的闰土称呼鲁迅为“少爷”,在那个时候能被称之为“少爷”的,自然家里是有田地,有家产,能够雇得起长工或者是短工的殷实人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周家在浙江绍兴当地是有名的名门望族。《恒训》中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曾说:“予族明万历时,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万历年置。累世耕读。”
由此可见周家的家产在明朝时期便已经积累众多了,能达到小康的水平,累积多年到清朝的时候,周家已经是当地的乡绅大户,《恒训》中描述的“小康”与我们当前的小康并不相同,我们的小康是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但是那个层级分明的朝代,小康已经是大家族、大府邸的描述。
鲁迅在《著者自序传略》中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异常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从生计不愁到什么都没有,经历的有些突然,而这家道中落的变迁,在晚清走向崩溃的大环境下,始于鲁迅的爷爷周介孚涉及科举徇私舞弊案。
鲁迅故居
二、爷爷的为官之路
周介孚是具有才华的,1867年,29岁的时候高中举人,四年后33岁时中了进士。对于那个时期的人而言中了进士虽然没有范进中举后的癫狂跟喜悦,但是大概跟当前考中双一流大学是一样的欣喜了。
家族当中人才辈出,除了周介孚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之后,周氏家族当中,周庆蕃同样是考中举人,做了知县。之后,周庆蕃还到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担任监督。
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官家大有人在,江南水师学堂是什么样的地方不言而喻,那是清政府培养科技人才,为晚清朝提供海军军事人才的学府。
周庆蕃在此期间曾经帮助家族中的后生,包括鲁迅在内,为他们便捷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之路。除此之外,周藕琴也曾经在江西陕西等地方担任刑名师爷,帮助当地官府处理刑事案件。实际上清朝时期,绍兴师爷已经成为了一种地域性名片,象征当地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分工。
在周氏的大家族当中,从为官的角度看,如果有子弟能够勤奋上进,在官场上谋生计是较为通畅的。周介孚在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过了3年被任命为江西金溪去担任知县。知县是一县之长,从翰林院到外放知县,周介孚的官场仕途很是顺遂。
周介孚
在当知县一段时间后,周介孚却遭到了上级的弹劾,被弹劾的理由大致是,为官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行,但是这个人的文学才识还是挺不错的。虽有对文学的这一篇弹劾让周介孚返乡,仕途无望。
周介孚毕竟在京为官多年,所以有几个自己熟悉的朋友。李慈铭便是在这个时期帮周介孚重新返回官场。
被免职后闲置在家,避免不了自怨自艾与哀伤感叹,但是四十几岁的年纪,毕竟不是服输的时候,况且周氏家族中还有众多的两天房产,周介孚不愿意放弃自己待了多年的官场,便变卖了家中的部分田产,带着银子重新回到北京。
江南水师学堂
在李慈铭的帮助下,周介孚在京城谋了一个虚职,如此浮沉变换,九年后,周介孚在京城得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位。
光绪年间,周介孚的母亲戴氏去世,周介孚回到老家。周介孚的母亲在育人等方面颇得家族中小辈的敬重,她对于独子周介孚要求严格,一生勤俭持家,塑造周氏子弟恭敬严谨的性格,周家上下对戴氏的葬礼也花费颇多,甚为隆重。
周介孚很孝顺母亲,在回家奔丧的这段时间本是丧母之痛未了,心情阴郁的时候,却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让他差点丧命的科举舞弊案。
李慈铭
三、被仆人断送的仕途
周介孚在家奔丧的这个时间,正好是浙江乡试的时候。周家是名门望族,家中子弟众多,也都想在这次的比试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乡试的佼佼者。在正常发挥自己的本领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大环境下的“上下打点”。
而周介孚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是屡次没有中举,身为内阁中书的周介孚自然着急。而族人也想要委以重任,想让其利用人际关系,为后生谋得出路。晚清时期的政治环境,周介孚自己十分清楚,自然也当此事为自然之事。
经过打听,这次到浙江的主考官是跟周介孚同年的进士殷如璋。周介孚一听,便前去拜会殷如璋,说明自己的来意。殷如璋见到周介孚,便与之叙叙旧情。周介孚带着一万两的银票来的,但是没有直接交给殷如璋。后来便差遣自己的仆人陶阿顺将一封装有银票的信,前去交给他。
科考
殷如璋正当跟苏州的地方官以及副考官在会面,见到陶阿顺送来的信,碍于在场官员的面子,便没有立即拆开,而是放在一边。但是还在外面等着回信的陶阿顺等不及了。
见到迟迟没有回应,陶阿顺直接大声嚷嚷起来: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
一听有人大喊,殷如璋大惊,直接让差役阻止。但是陶阿顺不知内情,只当殷如璋是拿了钱不办事的贪官,嚷嚷得更加厉害。见此情景,殷如璋只有一条路,打开信,供出周介孚,明哲保身。
于是派人抓了陶阿顺,人赃俱获,交给当地官方处置。
原本官场买卖人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可惜,在不明情况的前提下,仆人的一顿吵嚷,直接让背后的利益链公之于众,于是周介孚便为此背上了科举舞弊的案子。
皇帝大怒,因周介孚贿赂主考官,判其为斩监候,死刑缓期执行。周家遭遇此事之后,立即开始变卖家产,前后斡旋,希望保得周介孚一命。鲁迅的父亲因此事受牵连,剥夺秀才名号,断了仕途。鲁迅的父亲郁郁不得志,还染上了恶习,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银钱去买药。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写自己因为为了给父亲买药而去晚了念书,默默在桌子上刻下了一个“早”字。这个时期,鲁迅的家便开始逐渐衰落了。
鲁迅故里
周介孚在监狱中待了八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监狱犯人争相逃走,慈禧下令赦免主动回到监狱的犯人。周介孚也主动回到监狱,在关系的疏通下,得到了赦免。
官场浮沉,有人知晓其中的厉害,纷纷避之。有人明知祸福相依,依旧趋之若鹜。在这个变故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也便是周介孚当时的仆人。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大抵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懂得的道理。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家族兴衰让少年鲁迅在洞察生活现状及民族命运的过程中更多了敏锐与深刻,过去的便已经是历史,都有其意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