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冲到一线拼经济,“开局即决战”

社会热点2023-02-16 11:04:15未知

省委书记冲到一线拼经济,“开局即决战”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姚坤 孙庭阳 杨琳

防疫政策优化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去了,各省区市的"一把手"们有点忙,主持"新年第一会"、亲赴开工现场、走访企业,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表明拼经济、搞建设的决心,动员干部、鼓励企业推动经济复苏,确保开年"开门红"。


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会上提到的‘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这句话。"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参加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感受,"在2022年广东GDP排在全国第一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认识和危机意识,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震撼的冲击。"


黄坤明

这场由广东"一把手"黄坤明作动员的开年大会在互联网上被称为"2.5万人大会",现场50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以视频直播形式开至全省各市县,几乎立刻就"火出圈",引发了全国经济舆论场的热议。

其实,不只广东,春节之后,全国多省份都有力促经济复苏的部署和动作。各省区市的"一把手"也都在公开场合表明拼经济、搞建设的决心,动员干部、鼓励企业推动经济复苏,要求全省动起来、干起来,确保开年"开门红"。

省委书记们的"新年第一会"

1月2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各省份就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动员。

"新年第一会"上的重头戏

1月28日,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书记黄坤明要求,必须只争朝夕、迅速行动,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江苏也在这一天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全省上下要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在各自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海市则在这一天召开了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化市场化改革,更好地为企业鼓劲、纾困、解难,持续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

在各省份的诸多重要会议中,多地均把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作成重头戏。


景俊海

还是在开工第一天,跟上海一样,吉林也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省委书记景俊海在会上指出,推动吉林在比拼经济、竞相发展的新赛道实现争先晋位,必须抓好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福州召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省委书记周祖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想民营企业之所想、急民营企业之所急,"多做雪中送炭、解难纾困的实事";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召开市委、市政府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专题会议强调,要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作风建设。

而在年前,陈敏尔已经主持召开了科学家企业家座谈会,明确表示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天津市发改委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坦陈,2022年,天津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体保持增长、外贸出口保持增长,但工业生产主要指标下降、服务业发展趋缓、民间投资低位运行。

他们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天津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61万户,同比增长9.3%。2022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限额以上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5.9%;民间投资总额1574.9亿元,同比下降23.1%,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9.9%。

当前,天津试图要提振民营经济的努力是明显的。

开工现场动员:开局就是决战

开局就是决战。这是很多地方表现出的姿态。

这又将是全国掀起项目投资建设热潮的一年,各省份"一把手"都将"大项目""大工程"视作重中之重。不少省委书记纷纷来到开工现场,动员全省"开局即冲刺"。

新年开工第一天,河南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强调,要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竞进姿态,纲举目张抓工作,项目为王抓投资,千方百计促消费,开足马力拼经济。


赵一德

陕西2023年一季度重点项目也在这一天集中开工,省委书记赵一德宣布开工令并强调,要把起步冲刺、决胜全年的干劲鼓起来,把大抓项目、大抓投资的势头扬起来。

同日,云南举行2023年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省委书记王宁出席会议,强化全省上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激发各州(市)"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加速"的精神状态,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省委书记们都见了哪些企业?

在省委书记们密集的工作安排中,会见企业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开工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省长周乃翔便会见了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一行。此前,林武还去了齐鲁制药、华熙生物、浪潮高端服务器生产基地、费斯托全球生产中心……

优秀的企业是各省区市激烈争夺的资源。

徐直军离开山东两天后出现在重庆。1月30日,重庆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与徐直军一行座谈……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开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之后的几天,也密集会见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负责人。

1月29日,陈吉宁会见了中国东航总经理李养民一行和中国五矿董事长翁祖亮、总经理国文清一行,表达了希望这些企业进一步在上海深耕的意愿;2月1日,陈吉宁会见了全球知名奢侈品企业法国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一行,欢迎开云集团持续加大在沪投资布局;2月3日,陈吉宁与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视频连线;2月4日,陈吉宁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调研时,又去了携程集团总部,听取了企业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想法建议,询问下一步发展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以视频形式会见美国康卡斯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罗伯兹,还去了施耐德电气北京园区、京东方科技集团、小米集团等多家企业调研……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则为制造业相关发展谋划布局,并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2月2日上午,广东省政府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前,黄坤明及省长王伟中会见了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一行。黄坤明表示,当前,广东突出制造业当家,谋划推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新型通信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双方拓展合作空间巨大、潜力巨大。

同日,黄坤明前往制造业大市佛山调研。佛山有一批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制造企业。他调研了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美的集团基础研究院和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要求制造业积淀深厚、基础扎实的佛山,"要守好这份厚实家当"。

汽车产业对吉林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委书记景俊海接连会见了汽车业巨头。

1月19日,景俊海及省长韩俊就来到中国一汽集团走访慰问。景俊海强调,一汽要当好吉林全面振兴的顶梁柱、要当好全省产业集聚的风向标、要当好吉林发展形象的代言人。

1月31日,景俊海、韩俊会见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保时捷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一行。景俊海表示,吉林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大力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推动吉林汽车产业向着万亿级规模迈进。希望德国大众支持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和优质车型,引导更多配套企业落户吉林,助力吉林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携手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湖南同样在争夺汽车产业。继去年12月底湖南工信厅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后,1月10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来到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调研。长沙比亚迪2022年完成产值672亿元、同比增长55%,是湖南省首个年产值过600亿元的汽车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角力

春节之前,各省区市之间的角力与较量已经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示。

其中,31省份备受关注的GDP增长目标均已公布。相对于2022年的目标,各省份的调升和调降引发网络热议。

按照公布数据匡算,2023年31省份增长加权平均值将是5.63%。过去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


31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对比

21省份调低2023年预期目标

或受严峻外贸形势和转型升级阵痛影响

具体到各省份,与202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相比,有21个省份调降了2023年预期目标。

这21个省份中,多数是经济大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前10省份中,其中9个省份调降了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以2022年GDP排名冠亚军的广东和江苏为例:广东2022年GDP总量为12.9万亿元,连续两年站上12万亿元整数关口。其2022年的GDP增速目标为"增长5.5%左右",2023年调整为"增长5%以上"。江苏2022年GDP总量也跨过了12万亿元整数关口,和广东成为仅有的两个超12万亿元的省份。其2022年的GDP增速目标为"增长5.5%以上",2023年调整为"增长5%左右"。

其他调降2023年预期值的省份还有,2022年GDP总量全国排名第4的浙江,其2022年GDP增速目标是"增长6%左右",2023年调整为"增长5%以上";全国排名第5的河南,2022年的目标是"增长7%",2023年的目标调为"增长6%";全国排名第6的四川,2022年的目标是"增长6.5%左右",2023年的目标是"增长6%左右"。2022年GDP总量排名第7名、第9名和第10名的湖北、湖南和安徽,也都调降了增长目标。

对于经济大省预期目标调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一方面,一些省份对外贸依赖较重,2023年严峻的外贸形势,对这些省份会有影响。另一方面,东部省份提前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困难,要搞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并不容易。

2022年,北京GDP增长0.7%,天津GDP增长1.0%。在2022年较低增长的基础上,北京和天津同样调低了2023年的增长预期。北京将目标增长从2022年的"5%以上"调整为2023年"增长4.5%以上";天津则从2022年目标"增长5%以上"调整为目标"增长4%左右"。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分析:北京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很高了,现在又特别注意不能简单追求产业发展。中央要求首都的定位不是经济中心,而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基数很高的情况之下,北京适当较低地考虑年度引导性增长速度指标。

天津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陈敏尔

2022年12月8日,陈敏尔上任天津市委书记,当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主持召开两场经济工作座谈会——各区经济工作座谈会、市级经济部门座谈会。足见对经济的重视。

天津市发改委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天津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包括创新生态亟待改善,高校、企业、人才、金融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主城区产业集聚效应还不突出,现代服务业能级不高、布局分散;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营商环境对标一流仍有差距……

陈敏尔对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政策创新、改革攻坚的着力点、突破口,调动各类政策工具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经济发展。

而天津市发改委在采访中也表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以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加快解决。"

在贾康看来,天津这些年碰到了一些特殊的困难,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天津的年度引导性目标比较低,如果配上结构优化等有效措施,有可能去衔接未来发展的后劲。天津需因地制宜争取形成高水平定制化解决方案,来实现其亮点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体现。

湖南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在全国排在前列,2023年增长目标是"6.5%左右",按绝对值对比,在31个省份中相对较高。

湖南发改委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主要考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保持相对积极稳妥的增长速度,以更好提振全社会信心,实现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并且湖南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有利于在发展中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

为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湖南发改委表示,为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湖南已经出台了《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其内容共20条,切实担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力求率先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国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除了将地方生产总值调低的省份,山东、云南、内蒙古、吉林和西藏,这5个省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目标,与2022年预期目标持平。这5个省份在2022年和202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分别为"5%以上""7%左右""6%左右""6%左右""8%左右"。

山东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三,按照2023年预期增长5%计算,增加值也将达4372亿元,相当于2022年排名靠后8个省份的增加值之和。

5省份调高增长预期

与前述26个省份不同,有5个省份调高了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

海南2022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2023年调整为"增长9.5%左右";重庆2022年预期"增长5.5%左右",2023年调整为"增长6%以上";黑龙江则从"增长5.5%左右"调整为"增长6%左右";新疆从"增长6%左右"调整为"增长7%左右";上海从"增长5.5%左右"调整为"增长5.5%以上"。

调高预期目标的5个省份中,新疆、黑龙江和海南这3个省份2022年GDP总量不足2万亿元,2022年的GDP总量分别为1.8万亿元、1.6万亿元和0.68万亿元,在31个省份中排名分别是第23名、第25名和第28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2022年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和对2023年增长预期,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如果各省份均达到2023年目标,2023年31个省份增长加权平均值将是5.63%。而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23年全国29个省份预期增速超过5%,其中20个省份预期超过6%。而在2022年各省份实际增速全部在5%以下,最高的两个省份增速只有4.7%。

对于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较高的省份,曾刚分析,一些省份为了弥补此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账,2023年定的目标普遍较高,有一点赶超发达省份经济水平的积极心态。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则认为,考虑到2022年的基数比较低,2023年各省份确立的目标,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低基数会对2023年有2到3个百分点贡献,例如,2023年6%的增速其实只相当于往年的3%~4%。"只要2023年的经济恢复到正常路径上去,全国经济增速到7%都不奇怪。"苏剑说。

抢抓重点项目投资,争夺汽车产业项目

目标确立之后,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各省份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科技、城市建设、农业农村等领域,谋划了一批优结构、补短板的重大项目。

湖南省发改委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湖南有效投资逆势增长,成为全年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支撑。新年拼经济,更要用好投资关键一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

2022年,湖南推出总投资超3万亿元的809个基础设施项目,33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860亿元,为年计划的130%;协调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35.6亿元,为年计划的110.8%。

2023年,湖南准备重点抓好长赣高铁、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湖南省统计局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23年要树立"以项目论英雄"导向,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浓厚氛围,特别是要抢抓疫情后经济恢复机遇,举办各种招商活动,强化要素保障,争取开年就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在全省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

湖北也是项目大户。2022年,湖北每个季度的总投资额都在万亿元左右。今年,湖北再次强调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要求对省里谋划的总投资3.45万亿元的1.4万个亿元以上项目,紧盯不放、能开则开、能快则快。

浙江提出,按照"千项万亿"工程年度计划,安排省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完成年度投资1万亿元以上;江西提出促进投资扩围增效,实施省大中型项目3558个,年度投资1.6万亿元左右;重庆力争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以上,该目标比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高两个百分点;内蒙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言,"三驾马车"中,内蒙古自治区消费弱、出口小,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靠投资带增量、优结构。

在产业升级、产业投资方面,对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产业集群等,各地决心要做大做强。

四川要发展生物医药、核技术应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氢能、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关注半导体产业、新材料,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12%以上;湖南也着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重点抓好包括株洲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三一株洲智造基地、望城德赛电池储能电芯等在内的十大产业项目。

在众多产业中,汽车产业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项目成为各省份激烈竞争的焦点。

山东提出,推动上汽新能源二期、奇瑞新能源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重庆提出,加快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等项目建设;湖北提出,支持东风猛士、上汽通用奥特能、小鹏汽车、集度汽车等加快发展;吉林要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湖南提出重点抓好包括长沙比亚迪和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内的十大产业项目;贵州提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00%以上、总量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角逐消费中心城市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是上海市政府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下作出的表态。

江苏也明确,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建好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最大程度便利商务人员往来,持续开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

山东确定强化与日韩、东盟联系,加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助力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

还有不少省份给出了具体目标。比如,浙江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外贸平稳增长,持续推进"浙货行天下",精心组织千团万企"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保持在14.5%左右;安徽提出,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湖南提出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三个10%"的增长目标……

各省份在消费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也尤为激烈。

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均对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商圈改造,培育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作出部署。

2022年,湖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50.66亿元,同比增长2.4%,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属于"消费大省"。对于今年的预期目标,湖南提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2万亿元、增长7%左右。湖南省统计局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了目标背后的支撑:一是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地位。湖南出台了"稳增长20条",投入真金白银加大促消费活动和消费补贴力度。二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为2020年以来最小。今年春节假期湖南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已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春节。三是消费升级态势延续。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干鲜果品等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四是居民收入稳步回升。

2022年,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4.5%,今年定了更积极的目标——增长7.5%以上。

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旅游业成为鼓励消费的一大抓手。

比如,新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工程,积极推进边境旅游发展,新创一批4A级、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广西提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布局建设一批高品位旅游休闲街区和消费集聚区,积极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四川提出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总体来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支持的消费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家电、养老服务、托育、医疗健康、健身休闲、住房改善、住宿餐饮、商业零售、旅游酒店等方面。


相关经济数据

企业家们的信心与压力

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各行业多家企业均表示,已充分感受到了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热情和决心,对自身及所处行业在2023年的发展也充满信心,但同时希望政府在供应链和融资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企业的信心来自市场需求的恢复

"大会求真务实,没有空话套话,领导和企业代表发言紧紧围绕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参加了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切实感受到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氛围。"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会后第二天,也是广汽集团总部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即采用电视电话会议方式开展全体动员;当日下午,即召开广汽集团自主品牌高质量发展会议,集团主要领导和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广汽研究院的主要领导均参加。广汽集团在2023年将努力挑战汽车产销、在地产值同比增长10%,并力争挑战更高目标。

"我对2023年经济复苏形势充满信心,更对广轻控股集团所处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他也参加了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戴智的信心来自两方面:一是防疫政策优化后,社会各行各业释放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消费者信心在逐步增强;二是所处行业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广东是国内工艺美术产业大省,产业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广轻控股是广东省属企业中唯一以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为主业的文化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发展态势较为敏感,从市场、消费者、合作伙伴等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已经明显感觉到市场在逐步回暖,产业链在快速有序地运转起来。

广轻控股将2023年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目标定为13%,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要达到10%以上,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更大的突破。

"今年我们势头很好,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特别是高空作业机械增速非常高。"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今年的需求,一是新基建带来的需求;二是各地原有的库存项目,今年要集中开工,需求旺盛。"他预期,2023年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即便2023年传统外贸压力大,孙昌军仍预期中联重科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在海外市场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甚至是翻番式增长。

"我们的产品品质已经提升到全球领先水平,能够和全球顶级企业同台竞争,取代了欧美日竞争对手的市场。"孙昌军说,"一家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高管了解到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建设情况之后,感到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中国工程机械生产管理水平已经高度智能化、无人化,随之而来的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西南地区便利店龙头红旗连锁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站在企业角度看,对市场非常有信心。政府出台政策也非常密集,可以看出国家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视,市一级、区一级政府也都在积极推动政策一一落地。企业也经常会参与到政府座谈会当中来,不仅形式多样,并且效率很高,有些问题甚至能现场解决。他们感受到各级政府在共同使力,非常务实,且力度很大。

在红旗连锁方面看来,目前消费市场已经回到正轨,成都市的旅游消费数据名列前茅。作为总部在成都的企业,他们感受到了市场的春风,消费很大概率会继续增长,企业的信心会不断增加。"连锁零售距离消费者最近,今年我们力争达到10%的增长。"

供应链、融资仍是企业最大压力

虽然大多数企业对经济复苏有信心,但不少企业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其中,以各省份竞争激烈的汽车产业为最。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希望获得政府对行业的更多支持。2022年以后是否有新的消费补贴政策、新的政策是否会有变化尚未可知,加上疫情对消费者大宗消费欲望的冲击,导致大批消费者多持观望态度。从市场终端反馈的情况来看,由于补贴政策不明、汽车价格上涨、消费欲望限缩,已导致各类品牌新能源汽车订单大幅下降,并且此种态势很可能还将延续至2023年。

在国家补贴终止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冯兴亚建议出台新的补贴政策支持汽车消费、提高消费者积极性。

同处汽车行业的赛力斯则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了目前遇到的阻力,新能源车原材料成本仍高居不下,没有明显的松动。汽车芯片依然有所短缺。物流运费方面,海运滚装运费仍然处于高位且仓位紧张,集装箱运费稍有下降。

赛力斯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大海外市场开发资金支持及出口产品开发、认证费用补贴。同时,希望政府出面协调生产物资,保障自主品牌车规级芯片按需供应,控制非理性的原材料价格无序上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结合广轻控股自身情况来看,戴智认为,目前最大的压力和阻力是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希望政府在落实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基础上,加强对特色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与服务,这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伍素文、李永华、石青川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 郭芳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