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温州瓯海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社会热点2022-10-23 17:19:03佚名

2022温州瓯海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十三五”以来,瓯海区交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围绕加快提升发展温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大力推进综合枢纽集疏运体系、公路骨架网络、四好农村路网、现代物流、公共交通等建设,全力构建“交通枢纽港”“物流信息港”,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温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止“十三五”末,全区累计完成交通投资约170.4亿元,完成规划投资额的73.9%;其中,公路建设及养护完成投资108.6亿元、铁路(包括轨道交通)56.5亿元、枢纽站场3.6亿元、水路0.06亿元、城市公交1.6亿元。

  瓯海区“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投资情况(亿元)

  注:“十三五”规划投资额以“十三五”中期调整为准。

  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重要县道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公路网络持续优化升级,“三高三铁、两国道一省道”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七纵五横六环”内部交通体系初步搭建。公路总里程达702.15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5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畅率、通达率均为100%,其中,高速公路38.27公里、一级公路25.06公里、二级公路56.20公里、三级公路44.46公里、四级公路329.33公里、准四级公路208.84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17.02%。

  瓯海区“十三五”末公路结构组成

  扫码看更多十三五期间瓯海区交通建设成果


  十四五期间,瓯海区将全力贯彻国家交通强国、浙江省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温州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总体目标,巩固提升温州西综合枢纽地位,全面搭建“S+M”轨道交通网,建设提升“五纵两横”对外交通主骨架,加快构建“田”字型城市快速路网,创建绿色出行城市,创成浙江省物流示范区综合改革创新试点,逐步建立与我区城乡空间发展相适应、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我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具体目标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具体发展目标和指标如下:

  综合交通投资。“十四五”末,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9.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83.7亿元、快速路43.5亿元、轨道交通及铁路配套30.5亿元、其他1.7亿元。

  打造“1112”交通时空圈。“1”:实现15分钟到达全区镇街驻地;“1”:1小时通达周边县市;“1”: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2”:融入长三角“2小时交通圈”。

  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枢纽城市。进一步深化温州南站扩能改造研究,完善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运行能力和服务功能,到2025年,基本形成“521”高铁时空圈,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枢纽城市。

  轨道交通。初步建成“S+M”轨道交通网,紧密联系周边县市区,全面融入温州中心城区通勤化、一体化、快速化发展。

  物流服务。创成浙江省物流示范区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建成便捷可靠优质专业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配送组织方式更加集约,先进技术和物流标准得到广泛应用;新增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3家,城乡配送成本较现阶段降低10%以上,城乡配送车辆利用率较现阶段提高20%以上。


  专栏一:“五纵两横”对外交通主骨架

  “五纵”:S211、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G104西过境、金丽温高速六虹桥路以北段、甬台温高速。

  “两横”:金丽温高速改建段—金丽温高速六虹桥路至南白象段—金丽温高速东延、G330

  主要发展任务

  一、拓展区域交通网络,提升温州西综合枢纽功能

  全力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构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高效、便捷交通体系,推动开放互动的城市经济发展。瓯海“十四五”交通发展重点围绕巩固提升温州西综合枢纽功能,对外坚持完善多向运输通道,构建多路畅通连接国家铁路网、高速路网;对内坚持“南连西优、互联互通”,依托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进行网络拓展,提升南北方向温瑞快速联系通道,打通瞿溪、泽雅联系通道,全面实现瓯海交通内畅外快。

  (一)持续完善枢纽配套设施,强化温州西综合枢纽功能

  加大力度构建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交通体系,加强温州西综合枢纽连接内陆省(区、市)通道布局建设,持续推进温州西综合枢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温州西综合枢纽功能。“十四五”期间,依托温武吉铁路建设,构建温州西综合枢纽畅通连接国家铁路网通达长江中游城市、西南省(区)的铁路客货运通道;推进温州南动车运用所、动车南站西广场枢纽综合体建设,提升完善温州西综合枢纽功能;有序推进金温铁路拆改工作和金温铁路温州西站站改工程建设,转移货运功能至鹿城藤桥,承接温州站客运功能。

  专栏二:温武吉铁路

  温(州)武(夷山)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温武吉铁路的组成部分,项目自温州南站引出,经文成、泰顺等县至武夷山,接规划建设的武夷山至吉安铁路,全长约320公里,双线,设计时速200km/h,客货兼顾,其中温州境内段约110公里。该铁路是与沪昆通道平行的另一条东西向重要运输通道,是西南边陲经中南部地区到达海西与长三角两大发达地区的新通道,将有效促进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之间的客货交流,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温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0年)》,构建“S+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架构,市域铁路S线主要承担温州市域主要发展轴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快速联系,解决外围组团快速到达中心城区的通勤、公务、商务出行,支撑温州市城市发展轴的构建和提升温州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城市轨道M线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内部各功能片区之间的大运量短站距的高强度密集的市民通勤出行需求。

  (二)加快搭建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温瑞快速联系通道

  “十四五”期,瓯海要主动对接温州轨道交通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内轨道线位及站点铺设,提前做好用地预留和工作安排。优化区内轨道交通空间布局,实现国铁、轨道交通、城市空间、城市公交等多种要素的高效衔接。重点推进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瓯海段)建设,积极衔接《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20~2026年)》报批情况,有序推进地铁M1线工程建设。

  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南北走向,正线长度31.7km,其中瓯海段15km,主要承担都市区范围内南北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北起温州站,沿温瑞大道经南白象、仙岩、塘下至瑞安新城广场,是温瑞平原一体化发展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

  M1线为南北走向,正线长度29.46km,车站数22座,北起温州北站,经三江口、瓯北,跨瓯江至主城核心区,再向南经车站大道、温州站、梧田、附一医院区、高教园区至仙岩,远景预留向南至瑞安条件,其中瓯海段15.7km。M1是服务老城市核心区、提供跨瓯江大运量交通服务、串联中心城轨道线网的重要设施,是都市区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完善高速公路网体系,构建“三纵一横”高速路网

  加快构建“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提高道路网络连通性,强化组团间的交通可达性,完善高速路与地方路网的衔接,提升主干线通行效率。“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伸线、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市区段扩容工程、甬台温高速瓯海段改扩建工程。

  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线主线全长21.995km(其中瓯海段5.85km),总投资110.7亿(瓯海23.5亿)。项目起于金丽温高速公路南白象枢纽,接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拟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拟设枢纽2处,互通3处。

  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市区段扩容改建工程由既有金丽温高速公路瓯海段和金丽温高速六虹桥处接线向西延伸接绕西南高速,过瞿溪、泽雅、藤桥至永嘉两部分组成。目前处于线位研究阶段,建议采用方案一,远期对金丽温高速城区段兼具快速路功能改造,由此可以最大限度的拉开城市框架,转移温州南部分枢纽功能,引导瓯海工业用地想南部转移,做优瓯海西部新城和南湖新城。

  甬台温高速瓯海段拓宽工程,对该段高速进行拓宽改造,提升至双向八车道,瓯海段全长约12.8公里,总投资约37.5亿。

  “三纵一横”高速路网

  (四)加大布局建设快速路,打造“田”字型快速路网

  根据《温州市城市快速路近期建设计划(2019-2026年)》,结合瓯海区城市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形成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道、支路为补充,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十四五”期间,瓯海重点推进温瑞大道快速路、瓯海大道高架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同时,为加快构建瓯海快速路网骨架,建议开展温瞿公路快速路改造研究、高标准推进南环线建设以及加快推进福州路快速化改造,构建由温瞿公路、温瑞大道、南环线、福州路、瓯海大道、广化南路组成的“田”字型城市快速路网,建议远期对金丽温高速城区段兼具快速路功能改造。

  “田”字型城市快速路网


  二、完善干线道路系统,全面提升路网可达性

  干线道路网络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十四五”期间瓯海区将进一步完善干线道路网,推进提级改造工程,加强组团间的联系,加速推进区内一体化融合发展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提升道路网络最后一公里便捷性和道路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一)优化国、省干线结构布局,提升网络运行效率

  加强普通国、省干道建设的规划管理,重点打通影响通道贯通和网络形成的断头路、提升技术等级、消除瓶颈路段、优化城区线位,加快连通乡镇、重要旅游区、枢纽站场等重要节点的干线公路建设,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提速度、提等级、提效率、提质量”进程。“十四五”期,瓯海重点推进330国道瓯海潘桥至泽雅段改建、330国道仙岩至丽岙段、104国道温州西过境永嘉张堡至瓯海桐岭段改建工程、211省道桐乡至洞头公路瓯海段工程建设。

  国、省干道重点建设项目

  (二)高标准推进城市重要节点的互通式立交建设

  互通式立交的修建,对合理疏导高速公路、快速路及干线公路交汇处的车流,提高干线路网运作效率,改善区域交通拥挤状况,完善城市内部路网具有重要意义。树立高速公路与各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与城市快速路间相交采取枢纽式互通立交,城市快速路与干线道路、干线道路与干线道路间采取互通立交的理念。“十四五”期间,结合瓯海区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干线公路建设,高质量推进温瑞大道—瓯海大道、温瑞大道—南白象互通等工程建设;推进福州路—瓯海大道、福州路—温瞿公路等交叉口设立互通式立交研究,并做好用地预留。

  (三)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交旅融合”

  紧扣浙江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实施意见和“全域美丽”要求,突出普惠性、全覆盖、引领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全面优化完善县、乡、村道的规模、结构与布局,大力推进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保持特色精品村、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村等经济节点联系通畅,完善农村公路服务站等交通节点的服务功能;不断深化农村公路的覆盖广度,攻坚突出短板,提高偏远山区农村公路网络的覆盖深度,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实施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及低等级路提升改造工程;打通乡村区域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改善路网布局,提高农村公路网络通达性,逐步实现“四好农村路”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瓯青公路(瞿溪环岛至泽雅段)、瓯青公路(周岙至吴坑桥段)、石林环线林岙段改线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瓯青公路(吴坑桥至油竹段)、陈北线提升、温源线提升、林五线提升、瞿高公路提升、泽雅至石林环线等预备类项目前期研究。

  (四)改善道路系统微循环,优化静态交通设施布局

  改善道路系统微循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结合城市发展需求,继续推进瓯海全区治堵工作,对于重点片区进行交通节点改造,提升城市道路网络整体运行效率。加强市区以及各镇街内主要交通节点的改善规划研究,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和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提高道路节点的通行能力,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从而提高道路网整体容量,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瓯海区龙霞路—月乐西街、温瞿公路、六虹桥路、福州路、金蟾大道以及双南线—瓯海大道交叉口等城市干路拥堵段及节点治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推进交通需求管理,优化静态交通设施。积极增加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缓解供需矛盾。充分衔接《温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0年)》,结合公共停车泊位需求,综合公共停车场(库)的规划设置要求,稳步推进区内公共停车场(库)建设,推进居住小区、学校、医院等地区停车场(位)建设与改造,适度提高公共停车供给比例。

  多样化停车设施,综合提升停车供给。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多样化停车设施,多渠道综合提升停车供给。鼓励社会停车场及配建停车场开发立体停车设施,缓解周边道路压力。重点依托轨道交通M1线、S3线一期工程轨道交通建设以及现状S1线,聚焦高铁新城、南湖新城、瓯海中心城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大型居住区,建立“分级换乘、逐级分流”的公共交通停车换乘系统,建设轨交“P+R”停车场。

  (五)全面提升公路养护水平,实施生命防护工程

  全面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实施路面大中修工程,重点整治桥头跳车,路面破损,车辙,提高路面平整度。加大预防性养护力度,实现预防性养护占大中修工程比重逐年提高,探索形成一系列预防性养护技术,逐步实现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周期性养护、科学性养护,推动公路路况进入良性循环。大力推广路面快速修补技术、路面灌缝新材料、完善防排水体系等日常养护措施,确保公路养护的及时性,提升小修保养质量。进一步加大公路养护工程资金投入,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保持公路设施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国省道大中修里程15公里;农村公路路况质量提升达100公里以上。

  强化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建立健全预灾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安保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加大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力度,以急转陡坡、临水临崖、穿村镇、隧道、桥梁等为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农村公路重点路段标志标线,提高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新改建项目安全设施、排水系统、防护等附属设施与主体工程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生命防护提升工程100公里以上。

  形成群策群力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有效整合交通公路队伍、在建施工队伍、社会力量等多方应急保障力量,开展演练和实战训练,负责农村公路与农村运输的行业应急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统筹建设农村公路灾毁应急物资储备库,努力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水平。

  深化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紧密跟踪浙江省《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研究,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统管”的原则,明确和落实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三级“路长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农村公路发展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支持范围,鼓励各地通过企业或个人捐款,以及利用道路冠名权、沿线相关资源开发权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和一定时期的养护进行捆绑招标,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至 “十四五”末,瓯海乡级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创建比例达到90%,农村公路指路体系(指路标志、标线)基本完善,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全面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参保里程达到40%,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整洁优美,路产路权得到有效维护。

  三、创建绿色出行城市,提供便民公交服务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建立起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十四五”期间,围绕创建绿色出行城市为发展目标,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一)加快完善大、中运量公交网络,搭建公交主骨架

  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对接市有关轨道线网报批工作,加强市域铁路S1与城市公交线路的衔接,重点推进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瓯海段)、地铁M1线工程建设。

  持续优化完善BRT网络。强化BRT与轨道交通的互补作用,是对轨道交通网络的补充和延伸,也对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客流起着培育作用。当前,瓯海区轨道交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特别对于高铁新城、南湖新城、瓯海中心城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大型居住区,亟需加大BRT线网的布局,提高公交分担率,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BRT二号线西延、三号主线、四号支线、五号延伸线以及瓯海至瑞安快速公交等工程建设。

  BRT线网

  (二)完善公交运输体系,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优化加密常规公交线网。加快构建快线与干线为主,支线(微循环)和专线为补充,各层次线网协调发展的公交线网系统。充分结合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以增加新线路联系为主,既有线路延伸为辅,加大对城市新区、旅游区等新兴区域的公交线网覆盖。优化公交区间线路,新增旅游公交、社区公交等线路,积极创新公交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特色公交服务。

  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化提升发展“城际公交”、“镇村公交”、“毗邻公交”等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推进瓯海中心城区与塘下、桐浦、藤桥等毗邻公交衔接改造,实现瓯海中心城区与瑞安北部、鹿城西部间公交线网的有效融合。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对泽雅、瞿溪、丽岙、仙岩等街道(乡镇)的联通辐射作用,推进泽雅景区、三垟湿地、大罗山景区、仙岩景区、温州乐园等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持续优化提升城乡公交网络,通过加密、延伸、优化“村村通公交”班线,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交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村村通之间的线网整合,继续实施轨道交通的交通衔接工程,优化快速公交通道的运营方案,处理好与常规公交线网的衔接,促进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融合。继续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方案,视情对公共交通体系票制票价进行整合,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三)优化客运场站布局,完善客运枢纽体系建设

  提升客运枢纽体系。以枢纽整合交通网络和交通方式,提升优化铁路、公路等重大交通枢纽布局,完善高铁、轨道、公路运输的综合衔接,构筑层次明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铁路、公路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温州南站西广场建设,依托温州南站打造温州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集高(快)速铁路、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BRT公交及常规公交多种交通方式便捷衔接换成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体。

  加快完善公交场站体系。重点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梳理公交场站用地,进行TOD综合开发,将公交枢纽与社区功能高度复合;持续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综合停保场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公交场站体系。“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南白象交通枢纽站、郭溪工业园区首末站、梧田工业园区首末站、老火车南站林村首末站、高教园区首末站等工程建设,同时注重公交、轨道交通、公路中短途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布局乡镇公交枢纽站,实现城乡公交、城市公交等有效衔接、无缝换乘。在行政村及部分公路沿线自然村规划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坚持路、站(亭)、运一体化发展,在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项目时,将农村客运站(亭)纳入计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四)探索TOD发展模式,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微循环

  积极探索轨道交通站点的TOD规划开发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和走廊为核心,加强客运交通系统整合,加强站点周边配套交通设施用地规划和控制,做好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工作,及时疏散轨道交通的客流。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枢纽功能配套,进行适度集约、混合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建设一批高开发强度、多功能复合的轨道交通城镇综合体。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市域铁路S1线沿线站点周边配套道路、公交场站、慢行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轨道交通站点500米-1500米半径范围形成完善的微循环交通系统,使城市交通成为轨道交通系统的有力支撑。


  四、提升物流发展,打造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区

  加快推进物流示范区综合改革创新,大力构建以货运物流枢纽为龙头,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区。

  (一)优化货运物流枢纽布局,增强功能提升辐射力

  推进金温铁路温州西站货运功能搬迁,“净化”城市内部交通。加强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等单位对接,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温州西站货运功能搬迁,在破除原有货运站能力饱和、联动薄弱等困局的同时,推进原地块城市的有机更新,减少货运车辆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干扰,“净化”城市内部交通,提升瓯海中心区城市品位及核心竞争力。

  打造和培育货运物流枢纽龙头。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促进集约化发展,打造和培育货运物流枢纽龙头,重点做大做强以铁路、公路货运枢纽为支撑的潘桥物流园区。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制定园区优惠等政策吸引大型物流企业以及相关配送企业投资入驻,提供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清算等优质服务,促进形成物流企业集聚、物流服务链条完善的大型物流功能区。发挥物流体系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带动物流整体体系的提升。

  (二)构建城市配送三级网络体系,优化城区末端配送网络

  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城市共同配送中心(邮件、快件分拨中心)及末端配送三级网络体系。重点推进当家物流园、中欧物流园、鹿顺物流园等综合共配中心、分拨中心建设,推动城市仓储、零担运输、电商、邮政、快递等各类企业向综合共配中心、分拨中心集聚,强化综合共配中心、分拨中心的公共属性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城乡高效配送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十四五”末,建成和改造综合共配中心、分拨中心3个以上。

  优化城区末端配送网络。着力打通末端配送“最后一百米”。推动新建小区统一建设末端配送网点,力争建成社区“最后一百米”配送站(点)50个以上。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引进社区配送企业,推广“无接触配送”和“数字化零售”新业态,提高配送效率和设备设施周转利用率,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健全农村配送网络体系,合力推进快递下乡工程

  建设综合性农村配送中心。充分利用全区废旧厂房等资源,新建和改造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商贸、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等物流资源,强化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开展城乡高效配送提供核心节点支撑。“十四五”末,建成1个以上综合性农村配送中心,5个以上街道(镇)配送节点,50个以上村级公共服务点。

  合力推进快递下乡工程。以整合快递资源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快递企业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电商物流共配业务。支持快递企业发展农特产品进城项目,打造服务农特产品“直通车”,服务农村电商发展。“十四五”末,城区快递业整合率达到90%以上,街道(镇)整合率达到85%以上。

  (四)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运车辆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鼓励货运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快递企业使用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给予新增、更新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适当补助。引导城市货运配送企业优先选用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实现车辆“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

  推进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新能源货车的充电需求,在土地供应、供电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充电桩,引导充电桩(站)建设运营企业在城乡三级配送网络节点以及商贸区、物流集聚区、大型活动场所等区域建设新能源充电设施,为城乡配送纯电动车辆充电提供便利和优惠。


  五、借力“互联网+”,促进综合交通智慧化发展

  提高交通的机动化水平,借力“互联网+”,打造瓯海区的智能化交通平台,实现交通需求管理、机动车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物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化。

  (一)打造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交通管理智慧化

  搭建“瓯海区智慧交通云平台”。在既有交通运输监控平台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温州市智慧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瓯海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结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交通运输相关业务部门,搭建集数据交换、信息存储、综合处理及支持服务于一体的瓯海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着力开发建设服务瓯海交通运输发展的“交通一张图”交通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平台(GIS-T),实现对智慧交通各类应用与服务的基础支撑。

  推进交通运输资源综合感知。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交通运行环境的监测,逐步完善全区交通运输感知体系,全面支撑交通运输事件预警、运行维护、非现场执法及智能调度。打破现有各个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纵向、横向,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

  (二)加快客运信息化建设,提升公交信息服务水平

  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基于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出行提供多种实时信息服务。加快推进瓯海区出行诱导系统建设,为公众选择出行路线、停车提供服务。继续加大公交智能化、信息化投入,丰富公交支付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公交信息APP平台,积极探索接入出租车、网约车、电动租赁汽车等平台,深化专车、拼车等新型客运交通方式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的优化,推出网站、互联网软件、APP和站场自助设备等多种便民购票途径,接入其他县市区联网售票平台,实现全市线上线下票源100%共享。

  加快推进全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以及停车查询系统建设,统筹全区停车资源,依托移动客户端和智能停车诱导指示牌,实现空停车位数量变动提醒、精准停车、车位预定、自动扣款付费等功能,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堵塞。

  (三)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行业优化升级

  依托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三网合一”的城乡配送信息服务平台,集成采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云计算技术,对城乡配送基础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发布和实时跟踪,提供包括货运信息发布、车源信息管理、交易撮合、停车场管理、运输业务管理、智能调度、仓储管理、金融物流等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为城乡高效配送的实施创造条件。支持当家物流园区、泰易达物流、东风运输等企业开展物流信息化试点,打造企业配送信息系统,提升城乡配送效率。

  (四)加大智慧交通管理应用,提升管理决策支持能力

  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在线化”。持续完善交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网上等服务平台,深化提升“最多跑一次”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显著提升政务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全面提升营商环境。

  实现交通运输协调联动。搭建涵盖交通运输各领域协调联动平台,完善路网管理、运行监督、安全处置、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投诉咨询等协调联动功能。优化提升区级交通运输指挥中心,以及公路、公共交通等行业分中心,完善区级指挥功能。

  加强行业管理辅助决策支持。建立涵盖综合运输、公路、城市客运、质监等的行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和仿真模拟,实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提升交通运输宏观决策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


  六、强化交通安全生产,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建立市场全面主导、政府有效监管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建立统筹协调、覆盖全面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与省、市交通运输信用体系相对接,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告企业信用信息。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推行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

  (二)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一岗双责”等责任制度,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力度,正确行使“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手段,督促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及时整改安全生产问题、消除事故隐患;完善督查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行业安全定期巡查制度,巩固企业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维持较高的安全警戒水平。

  (三)健全行业稳定风险管控体系

  注重行业情报信息收集。充分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从业人员思想、情绪变化,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行业情报体系。注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严格落实“重大项目无评估不开工、重大决策无评估不出台、重大行动无评估不启动”。注重重大矛盾纠纷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注重重点人员教育稳控,区别对待依法信访和违法闹访。注重重点区域安全保卫,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车船、重点工程的防范,落实反恐安保举措。注重网络舆情引导管控。加强各类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舆情管控,防止网络舆情影响行业稳定和社会稳定。

  (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重点针对重大灾害、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等制定专项预案。加强安全救助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救援成功率,各类应急救援到达时间都要达到省、市指标要求。

  瓯海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公路建设项目表

  更多瓯海区十四五交通规划详情

本文标签: 交通  公交  温州  枢纽  城市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