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金刚舞有什么特点?
神舞共分13幕,按照舞者所戴面具的特点,清代以来,一直俗称为: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白救度母、跳绿救度母、跳弥勒、斩鬼,送祟。当时,这种大型的宗教乐舞剧,北京、蒙古等藏传佛教寺庙都在例演,只是日期不同。故当时京城流传着:“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的说法。
现在雍和宫的金刚驱魔神舞主要有六幕:
第一幕“献金饮舞”,即黑帽舞中的一幕。此舞由一人表演。“金饮”是以茶水、牛奶、酒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名贵药材调以金粉,并施与经咒加持而成的一种特殊甘露。是瑜伽行者为祈请上师、本尊、四续部的佛及护法神而献给他们的供养。这一幕也常被成为跳绿度母。此舞由一人跳,舞者不戴面具,由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僧人扮演。身着绿色绣花大缎袍、头戴饰有孔雀翎毛并有黑色宽沿的帽子,手持盛有金饮的高足杯作敬献动作,将四个朵玛分四次抛向空中。此舞动作祥和庄重,举手投足显现出咒师执法尊严,表情虔诚坚定。
第二幕跳阿杂日舞,或称阿闍(度)梨。此舞由四人表演。阿杂日系古代西域游方僧、行脚僧和印度瑜伽咒师,或称为来藏弘法的译师和高僧。他们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不仅带来了佛法,还带来了本国珍宝。此舞由4人表演,他们头戴墨绿色或黄色面具,以代表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度的传法僧人;表情嬉笑滑稽,象征智慧善辩;上饰彩色螺旋纹,形似螺壳,象征古代印度人包裹头部的头巾;身着红色对襟衣,下着五彩条纹筒裙,足登黑靴,腰系彩带。他们手舞足蹈相向而立,互相祝贺,作着巡查、辩论、讲演等动作,舞姿幽默轻松有律。这幕舞蹈意为要以佛教的义理度化众生,启迪众生战胜邪恶,以智慧护持佛法。也有纪念“阿杂日”们传播佛法和文化的丰功伟绩之意。
第三幕 跳“好迈”舞,俗称“白鬼舞”、“骷髅舞”。此舞由四人表演。他们头戴骷髅面具,身着白色短衣和白色缎裤,腰间系红色绸带,裤筒上绣红色火焰纹,脚穿白色绣红云头短靴,手中各执一根黑白相间的木棒。他们象征地狱的差役,手中的木棒称为“拘牌”,黑色表示罪恶,白色表示善德,他们要将每个人在世上的行为都记在拘牌上。待寿终时阎王以此为据,进行奖惩。此舞节奏感强,意为除恶行善才能脱离苦海得自在安乐。
第四幕法王舞,俗称“地狱主舞”。此舞由五人表演。他们头戴牛头造型面具,上饰五骷髅冠,顶束长髪饰无色绸缨,彰显威武之气。他们分别身着黑、红等五色绣花缎袍,肩着绣花云肩,胸前挂有骨制璎珞,足着青绒薄底靴。左手执羂索,右手持骨杖。舞蹈铿锵有力,动势大张大合,形象威风凛凛,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以勇猛之力弘扬佛法、扫尽恶魔、使人天欢喜的内涵。
第五幕尸陀林主舞。尸陀林主即尸林之神,是上乐金刚的护法,以白色骷髅面,头戴五骷髅冠,头两侧有扇形蝶翅为特征,故俗称“蝶神舞”。由四人表演。舞者身着白缎紧身小袄,上绣有红条纹饰,红兜肚,绣花红裙,裤、鞋、手套红白相间,胸前佩有璎珞。他们在台上做飞舞状,动作轻盈、机敏、快活。意为在众护法、菩萨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将妖魔捉到,舞至最后,他们将象征妖魔的模型团团围住,做驱魔除障之动作。
第六幕鹿面神与牛面神舞。此舞由两人表演。他们头戴牛头和鹿头形状面具,身分别着天蓝和金黄色绣花缎袍,肩披五色缎帔肩,胸前披挂骨制璎珞,足着厚底青缎靴。他们是地狱主的侍从,为驱除一切魔障和人世间的烦恼而尽兴狂舞。此舞动作张扬狂放,跳跃步幅高飘而神速,充满威猛无敌的气概,动人心魄。
六幕舞闭后,抛掷除祟朵玛咒仪式开始,又称放咒仪式,俗称“送祟”。首先是身着阿杂日服的两名僧人抬着长筒大铜号走在前面,紧随其后的是两名僧人抬着用红纸和高梁秸糊制的名为“巴苓”的三角架,其上插有用纸糊的金箭和莜面塑成的骷髅模型。接着是参加跳金刚神舞的僧人和乐队,再后是全寺的僧人队伍。鼓乐声中,他们缓缓走出昭泰门,经辇道到牌楼院,那里已经备好了用干高梁秸搭起的干柴堆。这时,寺内住持带领众僧诵经,随后,在侍僧的协助下,住持将巴苓尖端对外,猛地投入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意为恶魔被彻底歼灭,从此天下太平。之后,随着经声,全体僧人陆续归来,在代表佛的整个世界的曼达前,在盛满糖果、花生、瓜子、核桃、大枣等供果的铜盘前诵经,这些供果可称之为胜利果。